拥抱湾区经济时代,宁波的着力点在哪儿? 沪嘉甬铁路连接嘉兴南至宁波,横跨杭州湾,将是沿海高速铁路大通道的一部分,是继杭州湾跨海大桥之后,宁波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一条重要通道。 随着交通“先行官”的启动,一个由上海、杭州、宁波、绍兴、嘉兴、舟山等六市为核心层的杭州湾大湾区正向我们走来。 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张学良提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版就是要突破行政壁垒,在新型城市合作中带来新的发展增量,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的管理体制机制,形成名副其实的更强、更巨、更聚的世界级城市群。 也就是说,提速之外,如何做到以“更强、更巨、更聚”为内核的提质更是当前一个时不我待的话题。 对此,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潘毅刚认为,从经验来看,调整行政区划并不是解决一体化问题的一劳永逸的办法,而树立最小系统单元思维,构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接轨互通、市场一体的核心发展区,将是打破瓶颈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最便捷的方式。 他设想,可以考虑以上海都市圈为重点,适度扩大范围,形成南部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舟山为重点的杭州湾经济区和北部南京、苏州、无锡、南通等长江口区域城市组成的“一体两翼”格局,共同组成“1+5+4”的长三角环杭州湾大湾区。这一系统最小单元,包含了长三角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最重要的资源要素,发展水平也最为接近,拥有很好的一体化基础。 这与宁波市社科院院长陈利权思考的不谋而合。他认为,推进杭州湾经济区建设,将使浙江省由分散的点状开放走向整体的平台开放,实现功能叠加、整合提升、融合发展;将摆脱行政区划的羁绊,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跨地区经济合作,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将有助于浙江省在长三角一体化拥有更大话语权,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争取更多主动权。 “湾区经济”御风而来,处于杭州湾湾区内核之中的宁波该将自己摆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搏出一番作为? 我们不妨从2018年宁波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寻觅一二:打造大湾区中心城市。编制湾区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整合宁波杭州湾新区、慈溪产业新城、余姚工业园等平台,建设环湾智能经济新区。主动承接上海城市功能和产业转移,深化沪甬合作示范区建设。争创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支持宁波南部滨海新区、象山大目湾新城、宁南贸易物流园区特色发展。加快月湖金汇小镇、四明金融小镇、智能汽车小镇、芯港小镇等特色小镇创新发展。 简而言之,宁波的着力点主要在于三件事:整合湾区内产业打造创新高地,深化沪甬合作主动对接上海,培育有活力的湾区经济发展新平台。 第一件事,杭州湾新区已有谋划。在做好汽车产业的持续引领之外,新区积极推进智能终端、芯片制造、通讯产业等数字经济产业,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目前,智能终端产业园一期生产厂房和生活配套区将于5月底和9月份建成投用,今年计划引进不少于30家智能终端产业研发机构、不少于100家智能终端产业生产企业,力争到2025年实现年产值1000亿元以上,打造成为华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地。 第二件事,记者梳理《2018年宁波市进一步加强沪甬合作工作方案》后发现,今年沪甬合作主要活动就多达32个,上海高校院所创业创新中心落户签约活动、智能经济专场推介会、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与杭州湾医院合作办医、上海世外教育集团共建宁波杭州湾新区滨海小学、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推介会、中国航运保险国际论坛、第28届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活动涵盖了教育、医疗、科技、商务、金融等多方面。 第三件事,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宁波南部滨海新区、象山大目湾新城、宁南贸易物流园区、月湖金汇小镇、四明金融小镇、智能汽车小镇、芯港小镇等一系列新平台稳步推进中。培育自身优势,激发内部动能正是宁波在湾区时代实现发展的另一大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