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心怡 徐文燕 近日,通苏嘉甬铁路勘察设计开评标工作顺利开展,标志着沪嘉甬铁路纳入通苏嘉甬铁路的整体项目,正式列入国家铁路发展计划,并全面启动项目前期研究。这对宁波,对长三角而言都是一种“突破性的进展”。 如果说杭州湾跨海大桥改变了宁波在高速公路网中的格局,那么沪嘉甬铁路则将提升宁波铁路枢纽在国家铁路网中的地位。这一次,是沪嘉甬铁路从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手中接下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与区域合作的重任。 大桥的过去十年是宁波融入长三角“提速”的十年,我们不难想象,未来将是“加速”的未来——伴随着沪嘉甬铁路“350公里”的设计时速向前迈进。 融入长三角,宁波从未停止过脚步 一座座跨江跨海大桥建成通车,使得长三角能够打破江河湖海对于传统长三角“Z”字型结构制约,使长三角能够向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一体化纵深发展。 而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和将建的沪嘉甬铁路使宁波的经济腹地明显扩大,直接进入上海经济圈的核心圈,成为长三角核心副城之一。宁波也从长三角交通末梢一跃成为海陆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 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张学良在参加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第十八次市长联席会时,曾摆出过一组数据:三省一市2017年的经济总量高达3万亿美元,与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如今的经济总量相当。 对此,他认为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将从一体化发展的1.0版本上升到2.0版本。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1.0版本的表征就是长三角的经济总量已经‘富可敌国’,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一体化模式初步形成,多维度的政府协同合作制度逐渐完善,在交通、产业与就业等方面的同城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1.0版本的宁波从未停止过融入长三角的脚步,“提速”也是其中一个不能忽略的关键词。 宁波从1996年起,就专门成立了接轨上海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2003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更名为市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2004年1月,宁波市委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接轨上海、参与长江三角洲合作与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甬党〔2004〕1号),明确了宁波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重点和合作领域,使之成为指导我市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宁波在上海成功举办“宁波周”系列活动,光是通过这两次宁波周活动,我市与上海及周边地区就签署合作项目达80多个,项目总投资1200多亿元。2016年7月,宁波杭州湾新区宣布全面启动沪甬合作示范区建设,并提出全方位接轨上海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十三五”期间每年引进上海投资项目200亿元以上。 2017年,宁波—上海资本与企业专题对接会举办,邀请了在沪资本投资、智能制造和物联网企业50多家,与近60家宁波智能制造和物联网企业进行了专题对接。 其实,不仅仅是上海,宁波与江苏南京、太仓,安徽合肥,以及省内的杭州、舟山、台州等长三角城市的合作广度、深度和强度不断加大。 从时间的跨度和这些动作的频率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宁波对融入长三角的迫切,“提速”不仅是外在表象,更成为一种城市内在的需求。 宁波市经济合作局投资合作二处负责人史克清的感受也侧面印证了这种需求,“特别是最近两年,宁波与长三角城市互动频频,各地、各部门都在主动接轨上海、对接上海。” 当然,这种互动绝不是宁波的“一厢情愿”。 在去年年底获批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上海提出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上海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成为复旦大学在上海市以外最大的科技孵化平台;上汽大众汽车落户杭州湾新区,随着二期工厂的投产,今后上汽大众宁波基地的年产能预计达60万辆;上海麟沣也在新区设立了医疗器械产业园等。 慈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黄磊透露,几乎每个月都能接触到来自上海的招商信息。 2018年3月6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我们将通过三省一市的共同努力,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上海和宁波只是长三角众多城市中的两个支点,沪甬合作也只是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一个切面。但事实上,不论是政府顶层设计,抑或是各个城市的内生动力,这似乎是一个长三角一体化协作最好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