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智库 报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4月2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准帮扶 宁波应有新担当

    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 陈旭钦 王斯佳

    山海连,爱无疆。这几天,74名宁波挂职干部启程分赴贵州省黔西南州和吉林省延边州,进行东西部扶贫协作。“我很骄傲再次被组织选派挂职,将牢记使命职责,不负组织重托,像热爱家乡一样服务延边州发展,为宁波争光!”宁波经合局综合调研处副处长赵鹏程如是表态。

    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让中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我国政府的庄严承诺。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宁波和吉林省延边州、贵州省黔西南州、西藏自治区比如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青海省天峻县、重庆市万州区等地建立了对口帮扶协作关系。

    进入新时代,对于精准帮扶工作,宁波应有新的历史担当。

    精准帮扶,善讲故事

    精准扶贫,相对粗放扶贫而言,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扶贫开发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

    精准帮扶应突出问题导向,因地制宜,构建“精准共情”的传播思维,寻找挖掘契合“本质真实”的故事,善于讲故事,释放“故事力”。

    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顶效镇楼纳村素有“中国布依第一村”之称,2011年5月8日习近平同志曾考察过这个布依族村寨,当时还是国家二级贫困村。但楼纳村离马岭河大峡谷和万峰林景区都不远,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该村在宁波市扶贫办对口援建下,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致富,如今全村5200余人已全部脱贫。

    楼纳村村民吴尚连坐在自家开的田园客栈门前织毛衣,见有几名游客走来,立即上前泡茶。三层小楼前是一个100多平方米的水泥平台,上面有两个柴火灶,水泥平台外面是一个菜园,里面长着各种蔬菜。

    “楼上的7间客房里都住着客人,能在家门口悠哉悠哉地赚钱,得感谢宁波人对我们村的帮扶。”吴尚连说。在楼纳村,有20多户像吴尚连家一样开着可以提供食宿的乡村客栈。

    据统计,宁波市和贵州黔西南州建立对口帮扶协作关系后,从1996年至2017年,宁波累计帮助援建黔西南州卫生、教育、农业园区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1643个,在黔西南州投入资金6.04亿元。其中,新农村示范点144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15个,改善1430多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和100多所医院(卫生院)的医疗条件,资助大中小学贫困学生6万多名,培训各类人才2万多人次。

    “宁波的对口帮扶,对黔西南州而言,是产业转型发展的引爆点、城市加速发展的推进器、人才素质提升的催化剂。”黔西南州扶贫办常务副主任李选志说。黔西南州在宁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五精经验”扶助下发生的巨大变化。

    帮扶路径,“八仙过海”

    每个地方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地理区位、政策机遇不尽相同,每个贫困户的贫困原因、贫困程度、特点以及脱贫、返贫的可能性也不同,因而扶贫的办法也要因地制宜、因人定策。在精准帮贫的实际工作中,可从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扶贫、加强技能培训教育扶贫、利用“互联网+”扶贫、金融支持扶贫、结合生态保护脱贫等领域,作为路径选择。

    A 发展特色产业寻找脱贫钥匙

    选择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扶贫工作的落脚点,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种殖饲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增值收益,发挥精准扶贫的推动作用。

    黔西南州睛隆县通过养殖波尔山羊、普安县养殖长毛兔、安龙县种殖食用菌、贞丰县种殖花椒等发展特色产业,一些农户找到了脱贫钥匙。

    长毛兔产业是镇海区对口帮扶普安县的一个项目。目前,普安县长毛兔存栏量达140万只,长毛兔养殖户750户。我市帮扶的睛隆县波尔山羊养殖项目,现已发展到全县14个乡(镇),4万余人从中受益。

    我市资助建设的安龙出口食用菌农业示范园区,核心区已建成菌包生产、分选、冷藏等车间和深加工厂、浙江大学安龙食用菌研究中心等,标准化种植大棚559个,年可生产鲜菇7650吨,产值2.03亿元。基地现已入驻种植农户258户760人,其中精准扶贫户206户619人,带动1000余人就业。

    2017年,宁海县投入资金200万元,在晴隆县茶马镇建成林下养鸡项目和养牛项目等,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90余户增收。为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初步确定实施晴隆县凉水社区育苗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解决晴隆县境内所有苗木供应,并带动周边贫困户安置就业,增加收入。

    我市还通过帮助对口地区引进种植养殖新品种,发展优势产业。当地传统特产丹寨硒米、普安天麻、中药材等,经过发掘、改良,现已逐步形成了品牌效应。帮扶引进的杨梅、茶叶、板栗、李子、水蜜桃、黄花梨、白枇杷等新项目,也初步形成产业化规模。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