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6版:乐享 荐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5月0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阅读,不应该是一种行为艺术

    朱学东/文

    作者简介

    朱学东,路边美食达人,专栏作者,资深媒体人。做过大学老师、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曾任《南风窗》总编辑、《中国周刊》总编辑、《新京报》传媒研究院副院长。

    刚过去的这个月,一个与阅读行为艺术有关的月份。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月23日正式定为世界读书日,以此向伟大的著作及作者致敬,鼓励大家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读书的乐趣。

    对于喜欢凑热闹的中国人而言,这样一个日子,自然不会放过。各种机构,以各种名义,组织活动展览,倡导读书的好处,以求提升国民阅读量,但这其中,有的是热闹喧嚣,却几乎很少看到真正的阅读——大张旗鼓的书香月一过去,就像激流冲过之后的河滩,仅此而已。

    但是,阅读不是演戏,不是行为艺术,更不是一天两天的热闹和投入。

    其实,真正的阅读,要源自内心的渴望。阅读并不是为了什么宏大叙事,而是要让自己有力量——精神自治,让自己成为自己。阅读,拓展着阅读者的视野,让阅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面对的世界,并能够超越个体经验认知。

    “我们总是比我们可能对自己的了解更丰富。”如果没有阅读,我可能无法理解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感谢雅斯贝尔斯。

    1 《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清末民初江南的地方精英和地域社会》

    佐藤仁史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末民初江南乡村的士绅,在清末大变革时代,以地方自治、学校教育为主的地方制度化建设中,通过地方志乡土志以及参与选举地方议事机关等形式,参与地方政治,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捍卫自己所代表的乡村利益,并不惜与官治和城市士绅的对立,确保地方权益。这里边由地方制度化创建出来的乡土意识,是由乡区精英阶层的一种权利意识萌发的,他们通过不同的自治团体,与地方财政中的官方权力(官治)相互对抗,希望地方公共事物承担的领域(民治)能被正确定位。

    这是一个伟大尝试的起点,可惜后来被袁世凯所终止。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民众是自己利益最大的判断者,乡镇自治是基础,这个观点与杨开道先生分析吕氏乡约(《中国乡约制度》)和佐藤仁史对江南乡村士绅的研究非常接近。

    佐藤仁史书中叙述的城乡对立,今天依然没有走远。

    2 《知识分子》

    保罗·约翰逊著 杨正润等译 台海出版社

    保罗·约翰逊通过对卢梭、雪莱、易卜生、托尔斯泰、海明威、布莱希特等十多位人类思想史上赫赫有名的知识分子的私生活材料的整理,向读者详尽展示了被这些伟大人物光环掩盖了不为人知或者被人疏忽的另一面,如表里不一、利欲熏心、欺世盗名、混乱的性关系等等。保罗试图通过这些人黑暗一面,告诫人们警惕这些宣称致力于人类幸福创建太平盛世的知识分子导师们——知识分子本是应当教导人们相信理性,但是这些人却以自己的言行鼓励人们服从感情;挑动用暴力,而不是鼓励讨论以解决问题。他们相信概念,而无视牺牲眼前活生生的具体的人。他们相信可以依靠自己独特的理性光芒重塑世界,在我们这个悲剧的世界,千百万无辜的生命牺牲于那些号称改善人性的乌托邦计划,而最初它们都是知识分子的作品。

    保罗·约翰逊认为,在这些梦想太平盛世的知识分子生活中,似乎有着一个不祥的更年期、理智的断经期,这也许可以称为“理性的逃亡”。

    “任何时候我们必须首先记住知识分子惯常忘记的东西,即人比概念更重要,人必须处于第一位。”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看到了太多表里不一言行相左的“知识精英”,他们摧毁的,不仅是世俗的德行和基本价值,也摧毁了自己试图塑造的概念世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