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0版:乐享 360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5月0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画家:胸中有丘壑 素纸问青天

    记者 王心怡

    现在很多人把书画家当成一项职业,吴平安不以为然,他更愿意把自己叫作“一介布衣”,一个一辈子都在平凡、真诚、纯粹地写字画画的人。

    吴平安,号默石、天涯散客、皆幻堂主,1963年生,从事书画创作已三十余年。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他,幼承家学,8岁开始便在父亲的督促下学习书法,背诵唐诗宋词及古文观止,每天50个楷书雷打不动。当时家境并不富裕,所以自己弄了一块一尺见方的老城砖,边上两大碗水,他就这么不间断地用笔沾水在砖上练字,青砖吸水很厉害,就这样日复一日为如今这般松劲老辣、清逸洒脱的线质和纵心所欲的笔墨功夫打下了根基。

    一路来回往复终醉心于书画

    书画相通。十七八岁时,机缘巧合,吴平安经当时甬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兼导演冯立坤先生的引荐,拜在了著名画家刘文选老师门下,后又幸得著名书画家王守华老师亲灸,于两位先生处受益匪浅,初登艺术之堂奥。

    然而,在文化断层极其严重的那个年代,吴平安未能如愿继续书画。从学校出来,他到了宁波塑料一厂做产品设计,而后辞职开了宁波第一家个体书店“亚鼎书店”,专门经营文史哲类书籍。后来,他还搞过音乐,做过生意,在商海里几经沉浮。最落魄的时候,他常常琢磨的是去哪位朋友处蹭顿饭果腹,现在想来这些经历都不失为他人生的宝贵经验和财富,成为他日后经商时规避“触礁沉船”的明灯。

    当大家都认为这个世上至此少了一位艺术家,多了一名商人的时候,他却在生意经营最红火的时候退出商海,折回了挚爱的书画艺术世界里,此足见其身上淡泊率真之性情。不过,按他自己的话说,从商的这五六年,还是让他积累了稳定的物质基础,可以支持他全身心地投身于书画艺术中,从此不用为生计奔波。

    从事书画艺术这么多年,一路来回往复,他深切地感到:艺术家的个体生命和悠久深厚的艺术史来比实在是过于短暂了,因此自己必须珍惜每一天的时光,用有限的一生专注好一件事情,不断学习思考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他说,在如今这个繁华热闹、文化多元的环境里,沉静和专注显得尤为重要。

    于是,近年来他似乎又回到了从前那种栖心兰若般的生活状态,能不参与的社交他尽量避免参加,能拒绝的觥筹交错他也诚意谢绝。如今,他每天的日常化繁为简,白天睡觉,晚上画画、读书,一直伏案到第二天凌晨。他说,只有到了晚上,整个这段时间才都是自己切实所拥有的,才是创作的“黄金时间”。

    关于坊间神传吴平安的工笔草虫,得法于白石老人空前绝后般的工虫技法。工笔草虫,以写生为基础,以形神兼备为归依,虽曰工笔,但需以写意之笔为之,所以作画的难度较大,对作者的笔墨功夫、线质的掌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求作者具备过硬的书法基本功。

    从小在青砖上练就的一手过硬的书法本领被他用在了钻研工笔草虫上。他用了十年时间,把自己关在家里,每日朝临暮写,练就了苍劲滋润的笔致,气韵生动的色法墨法,使其所作的工虫形神兼备,观之栩栩如生,只差鸣声耳。而更重要的在于,他的工笔草虫画中,有着难得的、我们常说的地气儿,那种和泥土的联系,那种对一草一木一花一虫生命的完全尊重。

    好的作品要给懂画的人

    虽精于工笔草虫,但吴平安自言他内心最喜欢的还是大写意花鸟和潜修多年的山水。在历代诸大家中尤其钟情八大山人。他觉得,八大山人画中的意境超越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甚至还走在了我们前面。

    近几年眼力不太行,工笔草虫画得少了,大写意和小写意作品便渐渐多起来。

    “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方近大道”的道家哲学在吴平安心目中,便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的标杆。他举了个例子,八大山人的画上,哪怕只画一条小鱼都会让观者觉得足够了,因为鱼的灵动形态,恰到好处的布局,会让你觉得,旁边的留白不是空白,而是一碧空海。他认为,中国画的美学就是道家哲学的最贴近的表达,寥胜于满、黑白相间、阴阳虚实,不仅仅是绘画、书法所追求的境界,其实也是为人、为艺的至理。

    悟出这些,与吴平安潜心研读了二十多年的释道两家典籍是分不开的。他了然,读书对绘画笔头无疑是有极大影响的,他信奉陆俨少先生的“画者要三分写字、三分画画、四分读书”的主张,因此释道之外,文学、历史、名人传记、美术理论等,各式各样的书他看得很博杂,家里有一间四壁皆是“顶天立地”书柜的书房和到处无序乱放的书籍,地上、椅旁、茶几、画案等。偶有客至,总需要他先急忙地整理一番,他自嘲,这便是他“闭门即深山”之所。

    他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一切了然于心,才能做到笔头滋润,才能达到“素纸问青天,胸中有丘壑,笔底生烟霞”的意境。看吴平安的画,你会发现他的笔很放,景却一反常态的静,气定神闲的静。

    能欣赏吴平安的画的人,收藏了去升值的人有,但更多的人却是看中了画里的味道。这也说明了,这个世界还没有到俗不可耐的地步,赏识艺术的大有人在。

    吴平安说,他保证每张出去的画都是尽心而为,平日里画了十张要撕掉九张,最后一张能不能往外卖还要思忖一番,因为好的作品要卖给懂画的人。

    对于他们这种以画为生的人来说,往虚了说希望能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正脉的东西继承发扬,为正本清源出一番力,往实了说便是能够在世间留下些作品,“不用操之过急地去证明你是什么角色,时间会公正地把你放在该放的位置,绘画书法大家之中,哪一个不是凭作品说话的?哪一个不是被时间的筛子过了一遍的?”

    提起想了解的职业,吴平安说自己这辈子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的话,可能会重操旧业做个吉他歌者,因此他想了解与古典吉他相关的行业从业者。

    提起这个,不得不提到一件趣事。一直避免参加这局那局的吴平安,某天与三两好友喝酒归来,路过鼓楼府桥街的八六拍琴行,趁兴所致,随手携来一把吉他,系上一顶牛仔毡帽,在街头“卖唱”起来。

    这大概是吴平安这辈子少有的几次酒后“放纵”之一。一曲作罢,倒也吸引不少围观的年轻人,沉浸在音乐世界里的他那一刻颇有一种“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况味。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