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封面报道 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5月1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最强大脑”激活宁波创新

    记者 乐骁立 王心怡

    院士,是创新人才的金字塔尖。

    目前,宁波籍两院院士共有116名,高居全国城市前列,把宁波称作“院士之乡”并不过分。近年来,我市已建立院士工作站112家。

    每引进一位院士及他所带来的高端人才团队,便意味着创新资源的集聚,将推动某个行业乃至某个地区自主创新的热潮。宁波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需要的还有这一颗颗“最强大脑”的加持。

    因此,对于院士这一创新驱动的“智力”要素,宁波虽坐拥“院士之乡”的地缘优势,却仍容不得丝毫懈怠,稳准狠地做好“招才引智”。

    1 院士返乡受企业追捧

    有一句话说,你要早日到达目的地,关键的要素只有两个:一个是方向,另一个是速度。“2018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院士论坛”便回答了宁波在材料领域的发展方向问题。

    宁波是国家重要新材料产业基地,2017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5亿元,同比增长28.2%,新材料产业规模位居全国七大新材料产业城市之首,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在行业内处于明显优势地位的新材料生产企业和独创性新材料产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陈建峰,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周济,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彭孝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聂祚仁,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等5位院士做主旨演讲,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围绕材料产业的变革与发展,开展专题学术前沿演讲,分享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宁波材料产业实际,提出前瞻性、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譬如,一直以来致力于研究超重力技术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陈建峰,提出了超重力在环境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中的工业化应用的可能性,宁波是否能加以尝试?在他看来,超重力技术可以实现物质反应过程中的均匀混合、传递,提高产品品质,单就生命健康方面,利用该技术制备的药物更容易被人体吸收,目前维生素A已经实现商业化应用,其他抗癌、哮喘方面的药物还在实验室,距离工业化还有一段时间。

    记者注意到,包括陈建峰在内的14位院士哪怕是茶歇时间都一刻不得闲,不断地有企业家主动向他们递出名片。

    “脑洞大开!对宁波加快材料产业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必将产生积极影响。”一位参会企业代表说。现场,不论是置身其中的企业家、学者抑或是我们普通人,都感受到了宁波对才智,对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迫切与诚意。

    2 企业科创有了智力支撑

    主论坛一结束,103家宁波材料领域代表性企业(平台),将分别参与到分论坛中,与院士面对面,深度探讨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分享最新技术研发信息和产业动态,14位院士按照研究细分领域分组,每组提前选择有技术需求的相关行业领域企业约20家,与院士直接交流。

    “一方面促进院士研究成果与企业合作,实现共赢;另一方面,让院士为企业技术研发攻关精准把脉,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宁波三江益农化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抢”到话筒后,便连抛三个问题:生物灭活有没有好的技术?有没有高效的新型农药产品?管式反应中有没有成熟的技术?均得到了陈芬儿、郑裕国、刘昌胜3位院士的解答。

    另一边,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着力研发高端的聚酰亚胺薄膜,但其在国内目前没有生产,仍需进行技术攻关。对此,蹇锡高院士表示,自己正在从事一种具备更优性能材料的研发,比国外已有的材料生产工序更少,成本也更便宜,双方会后可以进行更加细化深化的交流合作。

    像这样的场景,同时在高分子材料、合金材料、生物医药及材料、稀土材料、综合材料五场分论坛上演着,无疑是智力高峰与创新一线的对接,以产研精准融合、驱动高质量发展。

    3 “最强大脑”激活城市创新

    但我们不应忽视的现状是:宁波籍院士大部分生于宁波,在家乡读完小学甚至中学,便离开宁波到外地深造,走出去的人才多,回到家乡工作的院士少。

    院士回甬多是被“请”回来的,“院士之乡”难留院士,一大原因在于宁波缺少相应平台——科研所和高校。

    不过情况已在悄然发生改变。

    从2004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留住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主任,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科技委主任薛群基为代表的一系列“顶尖智力”。

    去年年底至今的半年时间里,继中科院院士赵玉芬、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之后,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朱志伟全职加盟宁波大学,成为该校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长,这也是宁波籍院士中,首位回甬工作的发达国家院士。同时,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的稳步推进,也有利于科研创新的“增量”和“增靓”。

    此外,记者从市科协了解到,宁波还将深入实施“科技智库决策咨询建设工程”,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节能环保等领域与200余位海内外院士建立合作关系。根据方案,市里每年将安排院士智力集聚工程专项资金,建设6~8家市级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6~8个院士创新团队。到2020年,力争与200余位海内外院士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成130家左右市级院士工作站,将宁波打造成全国院士智力集聚强市。

    让“院士之乡”名副其实,一套套“组合拳”紧锣密鼓地打响。也难怪,薛群基院士会动情地说:“宁波的发展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