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封面报道 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5月1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业互联何时能现BAT型巨头?

慈星机器人董事长、
浙江省万人计划专家 李立军

    记者 乐骁立

    《圣经·创世纪》有这样一段故事:很久以前,人类联合起来试图兴建一座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上帝感到十分恐惧。因此,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从此各奔东西。这就是“巴别塔”的传说。

    如今,互联网已经让全世界互联互通,人们又将在工业领域再次建造自己的“巴别塔”,工业互联网也成为工业再次进化的关键基因。

    那么,工业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究竟如何?今天,东南商报组织了一场静态的头脑风暴。

    风暴嘉宾:

    浙江中控创始人、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负责人 褚健

    市经信委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处长 苏志杰

    慈星机器人董事长、浙江省万人计划专家 李立军

    中国电信宁波制造业融合创新中心总工程师 吴程科

    问题一

    工业互联网会否像消费互联网一样,出现BAT这种巨头?

    褚健:今后一定会出现巨头,因为底层的物联已经开始。

    苏志杰:根据国务院、工信部的相关文件精神,国家主要任务是建设综合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类似于消费互联网端的巨头。但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说,非常困难。

    李立军:现在,消费互联网,如BAT的规模看上去已经很大了,但可以确定的是工业互联网的体量一定会远远超过工业互联网。但因为工业的细分领域实在太多,要形成垄断目前来看还是有一定难度。

    吴程科:个人认为会在细分垂直行业中形成类似BAT的行业垄断巨头出现,但很难在整个工业互联网领域形成面上的类似BAT的垄断型巨头。

    消费互联网主要面向的终端类型是“人”。手机终端、PAD终端、桌面pC终端等虽然各有区别,但其基本功能是通用的、标准的。但工业互联网面临的数据采集终端的类型很多,通讯交互协议更是复杂,每个细分行业又有细分行业的特点,不可能一家通吃。

    此外,工业互联网重点解决的是生产端的企业需求,而消费互联网解决的是个体的需求。因此,在工业互联网的某些垂直领域,能否形成寡头垄断关键也看未来的商业模式和数据的集约度。

    问题二

    如果出现巨头,以下哪一类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

    一是以海尔、美的、吉利为代表的消费品工业巨头;

    二是以博世、马扎克,包括宁波的慈星、海天这一类装备企业;

    三是用友、浪潮这样的软件企业;

    四是BAT这类传统互联网巨头;

    五是电信、移动、联通、新华三这样的通讯运营商或设备提供商。

    褚健:任何一类公司都可能成为巨头,前提是它足够了解工业,当然最有可能成为巨头的创新企业现在还在水面之下。

    李立军:从这几类企业来看,各有优势。目前,海尔等终端消费品工业依托C端的数据,势头很劲,但其C端数据通常只能解决企业自身的问题。

    用友、浪潮这样的企业是软件企业,在内部管理如ERP这类的模块服务有优势,但在生产制造端的专业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BAT看似在更高维度,成功率很高,但在我看来,他们的“工业云”这类产品是一种基础设施服务。三大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类似。

    倒是如褚健教授这样提供工业母机操作系统、工控网络安全、芯片设计的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最上游,可能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最有优势的还是装备企业,因为在轻资产的年代,终端产品制造企业不可能有自己制造所有装备,因此装备企业有天然的优势。装备用来制造产品,自然C端的数据也会反馈到装备企业以提升装备性能。

    吴程科:我认为优势最大的是类似用友浪潮中控等熟悉企业业务,并且有一定客户基础、且面向制造企业提供软件的企业。

    其次是具有制造基因的大型制造型企业转型(包括装备类企业)。

    电信运营商和新华三这种通信运营商和设备运营商缺乏制造基因,只能在其擅长的领域提供工业互联网部分的业务,参与到工业互联网核心业务层面这类企业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如果海尔、美的、海天等这类巨头如果想要真正在其原有行业内形成垄断效益,需要有开放的心态,或者形成行业的产业联盟,否则各方都首先考虑自己利益,形成壁垒,很难垄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