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西安产业可以互补 “来西安三十年了,可以说是亲眼见证了西安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西安的发展成就了我。”孙建光说,西安的变化,他看在眼里;西安的未来,他充满期待。 孙建光说,作为一个商人,自己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两年政府对招商引资的重视。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招商引资给企业带来了信心,对接效率也同步提升。几年前孙建光打算注册两个环保公司,历时半年都没有注册成功,去年以来政府提升行政效能后,仅3天他便拿到了营业执照。 投身制造业的孙建光认为宁波、西安的产业可以互补。“航天、航空、电子等产业都布局西安,这就为企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深层合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孙建光认为,宁波多以手工、轻工业为主,而西安则有高新技术为主导,双方的合作大有可为。 眼下孙建光又将目光投向了智慧产业,计划在临潼打造智慧养老小镇,同时结合陕西农林、文化优势发展智慧农业和智慧旅游。 关怀“小树”培育“森林” 2012年,西安市宁波商会成立,甬商在西安有了大家庭。“商会为会员提供信息、人脉和资源平台,支持和扶持中小企业,让在西安的甬商们‘抱团取暖’。”孙建光说。对商会和会员相互依存的关系,他有一个妙喻,那就是“嘴”和“牙”的关系。他认为,商会像是“嘴”,众多甬商就像“牙”,嘴不张开露不出牙,当然嘴也离不开牙发挥功能,商会由会员企业组成,商会的发展离不开会员的共同努力,唇齿相连。 走进商会,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悬挂着由西安市民政局颁发的“中国社会组织评估”5A等级牌及两地政府部门颁发的招商引资突出贡献牌,再往里看还有会长办公会议制度、经费管理制度、会员管理办法、会员信息资料管理制度、秘书处责任制度和党章党规。 作为会长,孙建光深刻感受到肩负服务会员的重担。如今要与政府各职能部门搭建平台,眼中的世界不再是“一杯水一壶茶”,而是“江河湖海”。 “小企业需要更多的扶持政策,这样才能健康发展,服务社会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孙建光说,商会中的大企业就像“大树”应该提供“乘凉”场所,即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回报社会;而小企业则需要商会和政府的关爱。 前年,有一位会员急需一笔资金周转,向商会寻求帮助。商会想办法帮他筹措到了50万元资金渡过了难关。事后,该会员对商会非常感激,一直积极参与商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孙建光表示,商会将当好建设西安、宁波的“宣传员”和“服务员”,为两地的企业搭建起考察、谋事、干事的平台,促进西安和宁波两地经济共同发展。 致富不忘回报社会 在慈善和公益方面,西安市宁波商会一直走在前面,孙建光希望在会内营造一种公益慈善的氛围。 “做企业要讲大义。一个人在经营事业的同时,需要一种社会价值的实现。财富取之于社会,也要回报于社会。在商会中,我希望能举办各种公益活动,来引导培养会员的感恩之心,从而营造出公益的氛围。”孙建光说。 商会曾一次性给予陕西省商洛中学3万元的赞助,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并资助了5名贫困学生每人每年6000元的学习生活费用。商会企业家还经常开展扶贫走访慰问活动,除了送粮米、食用油、糖果等慰问品和每户800元慰问金之外,还计划出资7万元补足总计15万元的资金缺口,为村中一家培养出了4名大学生的贫困户修建两层楼新房。 商会还有一个有趣的制度:迟到时间按通知开会时间延后10分钟为准。以5分钟为单位,捐助100元起步,500元封项;会议请假,按人性化处理,每人每年限请假一次,无故不到或超过请假次数,按第一次捐助2000元给商会扶贫基金会,以后每次1000元递增,3次后做降级或退会处理。这个细致的规定,也反映出商会对公益事业的热心。 感悟:创业好比从0到1 孙建光说,《从0到1》这本书了看了好几遍,总觉得不过瘾,书中没有讲太多具体怎么做,它更多强调创新的价值。 “创业好比是从0到1,再从1到N,没有捷径可走。”孙建光说,对于创业最难的是从0到1,是平台孕育的过程,非常难。后面的从1到N,是扩张的过程,相对来说反而容易些。但无论如何,每个公司面临的都是未知变化的明天,不变的是你能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然后保持超强的学习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