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2版:新经济 文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6月0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文艺演出市场的“猫年”到了吗?

    见习记者 严瑾

    “Memory,

    (回忆)

    All alone from the moonlight,

    (月光下形单影只)

    I can smile at the old days,

    (我能对往昔微笑)

    Life was beautiful then.”

    (那时我多美)

    ——《猫》的部分歌词

    5月25日,音乐剧《猫》跨越卅年光阴和万里长空,在宁波大剧院开启了六天七场的巡演之旅。这场在新伦敦剧院和纽约百老汇史上巡演最久的作品,也将风靡全球的主题曲《回忆》,响彻了高朋满座的厅堂。

    世界级的演出荡气回肠,本土化的思考油然而生。《猫》是近年来宁波文艺演出市场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项目之一。它的引进,是否能折射出宁波观众对高雅艺术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它的反响,是否能折射出宁波在全国相关市场上的位置,以及未来的方向……

    这部百老汇的经典剧目是怎样引进宁波的?

    将《猫》漂洋过海引入中国的,便是国内知名的演出公司:深圳市聚橙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橙网)。聚橙网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以演出经纪为主营业务,兼顾全产业链的演出公司和O2O电子商务平台。聚橙网在演艺领域已经积累了成熟的运作模式:它不仅自有票务销售平台,还具备海外投资、演出制作、剧院运营的能力,在全国范围近70个城市具有演出主办能力。

    在自身实力和外在市场的双重考虑下,聚橙网选择《猫》——这个在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演艺IP引入中国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猫》在全国11个城市巡回演出,除宁波外的十个城市包括深圳、西安、南京、上海、杭州、重庆、石家庄、广州和北京。为什么会选中宁波作为其中一站?

    聚橙网宁波负责人尹海波的回答是:“宁波是个GDP在全国排行十几位的副省级城市。物质水平发达后会有文化消费的需求,所以我们认为宁波的演艺消费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这次引进《猫》也是对带动宁波文化消费市场的一次尝试。”

    一场《猫》的呈现很有讲究:要将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搬上中国的舞台,每一处道具陈设、灯光布置,非专业制作不得完成。几位演员“猫”们在观众席中的出现和互动,都经历了无数次排练。尹海波感叹:“我们在筹备时花了很大的功夫,生怕因某个细节的不到位,影响整个演出的效果。好在最终的效果令观众非常满意。”

    尹海波介绍道,早在《猫》之前,聚橙网就已在宁波“生根落地”了。2016年聚橙网在宁波设立了分站,随后还在鄞州、海曙、江北分别合作运营多家剧院,现在聚橙一年向宁波引进的剧目规模多达100场,登场的地点也涵盖了宁波音乐厅、宁波大剧院和逸夫剧院、江北文化中心等地。

    在宁波演艺界耕耘的两年里,市场的反馈怎么样?尹海波认为,虽然宁波市民表现出了参与热情,但和其他一二线城市相比还是差了一点。

    “就《猫》巡演的情况来看,全国其他几个巡演的城市票房表现均比宁波好。”尹海波认为,原因之一便在于本地观众的消费观念,“宁波更倾向重商的氛围。同处于华东地区,和文化演出氛围浓厚的苏州相比,宁波在文化方面的消费才刚起步。”

    “我们都知道,一场演出不同价位的票,将意味着完全不同的观剧视角和观感体验。在上海、杭州,高价票往往很快被抢空;但是在宁波,有些观众会觉得:同样有时间,为什么我不去选择谈商务,而是来看音乐剧呢?同样是看音乐剧,为什么我不买最便宜票的呢?”尹海波举了这样的例子。

    虽然如此,尹海波表示,聚橙网依然看好未来宁波的演艺消费市场。“起步中的市场有很大的培育空间,明年我们还将在宁波引进新的大型剧目。有了优质的作品和成熟的商业运作,相信未来宁波演艺市场会更好地发展起来。”

    多年的剧院,多元的经营

    在聚橙的加盟之前,宁波本地的剧院已在演艺行业扎根了更多的年数。在本土剧院从业者眼里,宁波演艺市场在这些年来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成立于2004年的宁波大剧院对此最有发言权。“在2004年起我们就陆续引进过《音乐之声》《42街》《阿依达》等美国百老汇原版音乐剧,坦承地说那时的推广营销和现在相比有些艰难。一是当时观众基数没有现在的多,二是当时互联网信息传播影响力没现在那么发达,很多本地观众没有意识到有这种艺术形式,即使意识到了也生怕会看不懂。”宁波大剧院总经理郑峰说。

    郑峰感叹,如今的宁波演出市场,和十多年前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优秀的剧目已经形成品牌,观众觉得有品质、能打动人,来看一趟就‘值了’。再加上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畅通,越来越多的人都会参与进来。”

    近年来宁波演出市场的繁荣离不开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的“助攻”。从2013年入住宁波以来,这家由宁波文化广场和北京保利剧院联合组建的剧院,依托保利剧院总部的国家级演艺资源,培育了欣赏优秀作品的土壤。

    “2014年的时候我们曾通过北京保利剧院,向宁波引进了俄罗斯国宝级舞蹈艺术团‘小白桦’。然而,这部作品质量很高,反响也很好,但当时在宁波的接受程度并不如预期。”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时,宁波对“高雅艺术”叫好不叫座,但明星出演的话剧却非常受欢迎。“像是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作为话剧它本身就有一定的知名度。再加上有何炅、黄磊等明星出演,在2015年的宁波,真的是一票难求。”负责人说。

    逐渐地,文化广场大剧院的从业者们意识到,在坚持引进高质量、高水准剧作的同时,还要“接地气”,让宁波市民更加接受。近两年来,在文化广场大剧院上演的剧目来源更加多元化,不单出自保利总部的巡演,还有不少由剧院自主引进。今年上映的舞剧《朱鹮》,便是剧院和上海歌舞团合作的结果。

    让文艺演出在宁波更加“接地气”,不仅是文化广场大剧院的“战略方针”,也是宁波大剧院的布局。大剧院该具体怎么操作?郑峰认为,除了根据市场引进多元化演出剧目外,还得要演出票价“接地气”,剧目品质“接地气”,这样才能在这个信息渠道多元化的时代向市民进行“自信”的宣传推广。

    郑峰介绍道,宁波大剧院会在不同季节推出不同系列活动,这些年来已多次走进了市内高校和企业,将文艺演出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上个月,“2018宁波都市话剧节”在大剧院开幕,“名家名团名导”的品质话剧在宁波大剧院轮番上演。也许未来“宁波话剧节”也会成为“乌镇戏剧节”一样的文化招牌。无独有偶,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也时常借助本地媒体的宣传,让市民了解到演出的进展。

    宁波的文艺演出令观众满意了吗?

    要说观众的满意度,不得不问另一个问题:在宁波看文艺演出的观众,能勾勒出怎样的肖像?

    “据我们曾经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来宁波观演的人群以80、90后为主力,其中女性占到了六到七成。”郑峰说。这项判断也得到了尹海波的佐证,他认为可能的原因有二:“这可能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业余时间,也可能是因为文化艺术的受众本身以女性居多。”

    80后小虹(化名)便是一位宁波本地的观演爱好者,她不仅加入了一个本地的话剧爱好者微信群,还会关注各种大型音乐剧和演唱会。

    “我感觉前几年宁波很少有知名的剧目,只能去附近的杭州、上海。但这几年慢慢多了起来,种类也很多。像是高雅的音乐剧演出,通俗易懂的话剧,适合亲子的儿童剧。”小虹说,“虽然如此,很多好的剧目和演出宁波还是看不到。比如说我很期待最近的‘浸入式戏剧’《不眠之夜》,但是想看这种戏剧只能去上海。”

    在宁波看不到喜欢的剧目,想必是宁波演出爱好者们最大的“痛点”。从演出数量来看,宁波和其他城市的差距也可见一斑。记者查找了2018年下半年大麦网上的演出数量,发现宁波的演出数量不仅不及杭州、武汉、成都、苏州等地的一半,在全国中也仅排第二十名,难怪“小虹们”不得不跨城观演了。

    对于剧场和经营方而言,引进大型剧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需要提前一年的准备,还需要权衡票房与成本、迎合与引导的平衡。换言之,如果本地有越来越多观众以票房“用脚投票”,就能激励主办方引进更多作品,促进文化消费的繁荣。

    “这两年在选择剧目的时候,我们既会考虑到本地市场现有的接受度,还会考虑到市场导向的作用。当我们引入一些文化剧后,能引发观众对这类优秀作品的认同,从而提升文化消费、带动城市的文化平品位——这正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的负责人说。

    将更多剧目“引进来”是一方面,在宁波本土培育自己的剧团和剧目则是另一方面。尹海波认为,宁波已有成功“走出去”的剧目,如宁波演艺集团出品的《十里红妆·女儿梦》,但总体而言,本土剧团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于其他城市来看,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大家一提上海歌舞团,就知道他们是出品优秀歌舞剧的代名词。但若是在全国范围内提及宁波的剧团,恐怕没有太多人知道。这一块不仅需要我们民营企业,还需要政府对相关产业的扶持。”尹海波说。

    郑峰也认为,文化氛围和文化市场的培育,不光需要剧院和剧团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方的支持:“戏剧之所以在欧洲几百年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戏剧培养了一代代的观众,而一代代观众对思考和娱乐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又促使了戏剧的发展。”培育市场的过程任重而道远,相信在剧方、政府、企业、高校、观众的共同努力下,宁波的“猫年”将开启新的征程。

    编者注:浸入式戏剧指观众也可采取更自主的观看方式,甚至参与其中。根据观剧角度不同,剧情也会呈现出相应的不同。它的概念最早起源自英国,近来在国际上十分流行。《不眠之夜》上海夜是该剧在亚洲的首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