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财富 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6月1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留美博士回宁波寻找项目合伙人

他带来的技术,或填补国内空白

    今年3月份,一条“世界级降温薄膜项目落户奉化”的报道刷爆了朋友圈。“选择宁波就是选择未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郑栅洁书记在项目签约时说的这句话掷地有声,深深触动了远在美国的洪海平博士。

    一颗希望的火种在洪海平的心中种下后,逐渐呈燎原之势。洪海平目前是美国南达科他大学的教授,拥有超过25年的碳纳米材料、聚合物复合材料、有机发光二极管和自组装技术的研究经验。

    “自从看到那条报道后,一个声音时刻对我说,你是宁波人,你也有项目,行动起来吧!”经高中同学介绍,洪海平找到了宁波市经济合作局杨建军副局长,表达了想回宁波寻找合伙人的愿望。此时,宁波正值“抢机遇、抢人才、抢项目”之际,一个优秀的项目甚至能引领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人才主动寻求合作,杨建军自然很高兴,随后双方约定了见面的时间。

    记者 王婧 劳育聪

    惊讶于宁波巨大的变化

    6月5日,洪海平迫不及待地带着“金属冷喷涂”项目和两位美国朋友,漂洋过海来到宁波,在杨建军的陪同下,不仅去看了位于江北的故居,还开启了寻找项目合伙人之路。

    “我已经有好多年没回过宁波了,宁波变化实在太大了,都认不出来了,有种见到‘故人’既亲切又不敢认的感觉。”洪海平戴着一副眼镜,身材微胖,对人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

    洪海平出生于1966年,是宁波江北人,从小在江北的戴祠巷7号长大。“我在那里生活了17年,那里留下我太多美好的回忆。”6月6日,在杨建军的陪同下,洪海平去寻找故居。

    戴祠巷也位于宁波江北区白沙街道,而不远处就是有名的德记巷,全长212米,现今巷内还有留存着由宁波商帮富贾所建造的清代建筑以及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民国建筑。

    隔着30多年的时间沟壑,无数次梦见,如今再次踏进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地方,洪海平心潮翻涌。

    走在青石板路上,大量精美的建筑映入眼帘,青砖黑瓦、石窗木雕,昔日的繁华依稀可见,斑驳的墙壁似在悠悠地讲述着这条巷子的古老与沧桑,而从墙壁上探出头的绿色植物则为这些古老的建筑赋予了新的生命。

    洪海平曾经跟随外公外婆生活过的家也在其中,是清代晚期的建筑,具有100多年的历史。

    “外公是复旦毕业的,一直在银行工作。外公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实业家,很注重教育,培养出来的几个孩子都很有出息。”洪海平说,让家族引以为豪的就是外公的妹妹,也就是他的姑婆,是我国著名的临床药理专家李家泰。

    李家泰1955年毕业于浙江医学院医学系内科专业。历任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教授、主任医师、所长名誉所长,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技术咨询专家等职。多次荣获国家级与部、市级奖励,所主编的《临床药理学》专著获全国第六届图书奖一等奖。

    在江北区白沙街道党工委书记戴雪嵘的帮助下,洪海平得以进入家中。

    推开家门的瞬间,仿佛推开了记忆之门,许多往事一帧帧涌上心头,洪海平抑制不住激情地心情,顿时热泪盈眶。

    “出走半生,归来已风鬟霜鬓,没想到‘家’仍保存得这么完整。”

    这座建筑是三合院式传统民居。主楼面阔五开间,高二层,梁架为穿斗式,底层带前廊,屋面小青瓦硬山式,地面铺设青石板,两厢结构装饰类同主楼。

    “你看,这是我们以前烧柴火做饭的灶台,我小时候游泳的泳池也还在……”洪海平兴奋地向自己的美国朋友介绍着。他欢欣雀跃地样子像是回到了青少年时代。

    轻轻抚摸着曾经使用过的物品,洪海平像是抚摸着一段珍贵的记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东西都还在,只是曾经的亲人很多都不在了。”

    受外公影响从小痴迷科学

    当洪海平依依不舍离开故居的时候,他说:“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告别,犹记得第一次与‘家’告别是在高中毕业后,去杭州大学(现在叫浙江大学)读书的时候,外公外婆把我送出巷口,直到我的背影消失在巷口。”

    外婆外婆佝偻着背站在巷口送别和迎接洪海平的样子,至今温暖着他。而随着一次又一次告别,他们的身影被岁月压得一低再低,直到再也不堪重负,击落在地,再也不见。

    “没有外公外婆,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真想他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洪海平把即将夺眶的眼泪生生逼回眼眶。

    “外公很重视对我们的教育,从小对化学的热爱也源于外公,他总是会陪我一起探索很多未知的事情。”洪海平回忆说,外公非常疼爱他,记得小时候,看到别的孩子在下军旗,他也想要学下军棋,外公便从江北步行到东门口给我买,那个时候交通不发达,来回要好几个小时。

    回宁波勾起了他太多的回忆。他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大学时候的论文题目叫“硅胶土的应用吸附”,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了一个硅胶土的应用问题,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1987年,洪海平本科毕业后,考到了中科院读硕士,“在那里我接触到了当时国家最优秀的研究队伍,研究领域也从之前的无机物转到了有机物,为我后来的研发之路奠定了基础,现在这支队伍诞生了6名院士。”

    洪海平在中科院主要做固体发光研究,具体而言是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也就是灯发光的稳定性,稳定性越好,灯的发光率就越高。

    由于对科研的热爱,洪海平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我也没有其他兴趣爱好,也许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做研究真的是我最大的爱好。”其间,洪海平在国际性期刊《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上面发表过十来篇文章。

    1990年初,洪海平经过慎重选择,去了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实当时还可以去英国或者新加坡,还好没去,否则就错过了一位很好的犹太导师,以及了解西方文化的机会。”他说,耶路撒冷是世界著名圣地,三教(犹太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合一”,因二战的原因,德国给以色列许多人道和科研资助,在留学以色列期间,他去德国十多次进行科研合作和交流,也因此学到很多。

    在以色列,洪海平跟着导师主要从事有机固体发光薄膜的研究,“导师对科研有着近乎狂热的迷恋,我也是”。那段时间,他经常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文章,于是有些实验室的犹太同学就调侃洪海平是“paper machine(造文章的机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