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2版:乐享 360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6月2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杨“红了”

杨东恩

    记者 王心怡

    去年3月之后,宁波兴宁环卫所的环卫工人杨东恩成了大家口中的“红人”,走到哪儿,大家都笑着说:“这不是去慈善总会捐款的杨师傅嘛!”

    正是这样一名省吃俭用的环卫工人,接连捐出了2笔善款。2015年8月,他向江东区慈善总会捐款2万多元,成立了“杨东恩慈善基金”。2年后,他又来到鄞州区慈善总会捐款2万多元。记者从鄞州区慈善总会了解到,这2笔钱将被用于助孤、助老及扶助贫困重大病患者。

    如果不是因为这件事被媒体争相报道出来,杨东恩还想瞒着单位,瞒着家里人。

    A 涌泉报恩

    鄞州区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至今还记得杨东恩来捐款的场景:“他从口袋里摸出几万元钱,告诉我们他想捐款,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他是个环卫工人。”

    杨东恩,在环卫这行已经做了30多年了。他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时下像他这样在环卫一线工作的本地人相当少。

    去年,记者第一次在宁波兴宁环卫所见到杨东恩时,他正局促不安地摩挲着水杯,对采访感到紧张。不难发现,他手中的杯子竟是一只装泥螺的玻璃瓶。这只原本用作装泥螺的玻璃瓶外已经出现了不少划痕,他还舍不得丢掉。一如同事们对他的评价:省吃俭用。

    分2次捐出的4万余元,对家境清寒的杨东恩来说,实在是笔不小的数目,可是,他却坚称捐款这个想法并不是一时脑热,“45年前,2元5角的这份情,我一直想还上。”

    原来,杨东恩在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把家里给的2元5角学费弄丢了,教书的老师没有过多责难,而是帮他付了这笔钱。后来,学校还免了他的学费,让他一直读到了六年级。“现在家庭条件稍微好了,环卫工人收入也慢慢在提高,是时候回报社会了,哪怕自己省下来,也要帮助需要的人。”杨东恩说。

    说起省钱,杨东恩很有一套。

    他的一件衬衫只花了几十元,穿破了才会买新的;中饭都从家里带便当,热一下就能入口了;平时上下班走路来回。唯一的爱好就是抽烟,但捐的款也是从烟钱里省下来的。

    “平时工资都交家里。这4万元是我自己偷偷存的。”杨师傅说:“自己没别的爱好,偶尔喜欢抽点烟。我就买便宜的烟,这些年,慢慢存了这些钱。”

    捐款的好事被媒体报道出来后,对杨东恩的生活并没有影响太大。到现在为止,同事说他还一如既往地节约、朴素,每个月仅花几百元生活费,平常穿工作服上下班,腰间系的皮带“旧”得可以放进博物馆了。

    B 不忘初心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快退休的杨师傅退居二线,加入所里的“公厕提质行动”团队。也就是说,他底下有人了,管理起了一个小团队。

    按理说,杨东恩都这把年纪了,大可以把这个职位当成“闲职”来担,可从没管过人的他还是习惯了什么事情都自己干。为此,只会写个名字的杨师傅开始向别人请教,学起了写字,学起了加减乘除,学起了怎么和别人更好地沟通,更学起了像模像样地去记一本台账。

    去年,所里开总结大会,让杨师傅上台发言,只要他照本宣科念稿子就成,可他愣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杨东恩觉得,不能因为自己吃不消就不干了,很多东西“逼”着自己去学,学着学着也就简单了,毕竟最苦最累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杨师傅口中“最苦最累”的时候大概持续了30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倒垃圾、扫大街这种活儿还没有机械作业,全靠人手工撑起来。

    那时候还没有公共垃圾箱,早上6点开始,年纪轻轻的杨东恩就骑上三轮车挨家挨户地收垃圾,右手把着方向盘,左手摇着铃铛,“叮铃叮铃”的声音一响,街坊们就都知道杨师傅来了,纷纷提着自己家的垃圾桶出门。

    小巷子路不平,坑坑洼洼是常有的,江东这一片小溪小河还多,遇上个桥,都需要杨东恩拼了命地把三轮车蹬上去。这还不算太糟糕的事情,铃铛摇轻了,街坊们听不见会埋怨;铃铛摇重了,吵到街坊们还是会被骂。

    就这么苦过10多个年头后,杨东恩被调去扫大街,但情况并没有比倒垃圾好。每天凌晨4点,杨东恩就要准时出现在自己包干的街上,风里来雨里去。最怕的是夏天中午扫地,日头很大,光线辣眼,像他们这样的环卫工人一个不留神都会和马路上疾驰而过的车子碰擦,大大小小的事故,杨师傅几乎都遇到过。

    即使后来工作再度调动到垃圾中转站,也没轻松多少,他需要把同事们清扫来的一车车垃圾,拉到中转站里进行中转,一天得倒将近200车。

    不管怎么样,杨东恩始终坚持自己干的职业和普天之下其他的行业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做一行就要爱一行。也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杨东恩不会太去计较别人投过来的眼神和脱口而出的话语,反而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换来他人的尊重。兴宁环卫所办公室的两面墙上都挂满了“拾金不昧”的锦旗,除了杨东恩,这里还有不少“马路天使”们用自己的双手证明着他们的价值。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