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封面报道 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6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尴尬的充电桩

    记者 乐骁立 实习生 林薇薇

    (上接A05)

    赔本的买卖?

    诸如上文提到的一系列问题,导致特来电、星星等外来桩企与宁波本地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同时宁波并不是个案。

    今年1月20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宝华披露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充电桩建设数量达到45万个,形成一定规模,但利用率不足15%。上月,《北京青年报》报道指出,北京建成约2万个公用充电桩,使用率不足一成。

    根据充电联盟发布的数据,按成本核算,充电桩利用率只有达到30%以上,运营企业才能实现盈利。因此,这个原本资本角逐的“风口”变得很尴尬。

    作为最早布局充电桩市场的特锐德,2016年亏损3亿元、2017年亏损2亿元,2018年给出的目标的亏损降低到1亿元。

    即便是高调宣布“唯一盈利”的万帮新能源,其核心业务却有四块:充电设备生产、充电桩运营、新能源汽车销售和私人用户充电桩配套服务。

    业内人士分析,从特来电最初的考虑来看,其大量布桩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方面,特来电为特锐德下属企业,特锐德作为创业板第一股(300001),是中国最大的电力箱变研发、生产企业,特来电的充电桩均是自产自销,大规模布桩有利于企业的产能效率。

    此外,特锐德大规模介入充电桩行业,也是想通过这种途径吸引资本,提前布局,通过融资进一步做大企业,但事与愿违。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充电站点投资成本高、回收周期长等问题,目前尚未形成明晰的盈利模式,充电服务费是生存与成本回收的主要形式,但两者难以配合,很难在利益链条上打通。

    然而,比较尴尬的一个现状是,尽管充电桩不盈利,但很多企业仍然相信“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充电桩行业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所以其“跑马圈地”的步伐并没有慢下来。

    宁波一家充电桩运营企业相关人士表示,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车企和电池企业更易受关注,充电桩作为配套设施,业内和政府对其重视程度不是很高,但在建站过程中,需要协调产权部门、电网公司、消防部门、小区物业和其他管理部门等多方面支持。

    充电桩盈利难,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部分投建和运营成本全部依靠运营商的资金,各地充电基础设施补贴政策真正落地的几率较小。

    “政策的落地还比较困难。此外,建站的时候,政府提供的资源还不够,如选址和电网的配套等。”他说。

    尽管问题凸显,但按照国家规划,到2020年我国充电桩数量达480万个,电动汽车与充电设施的比例接近标配的1∶1。而宁波市发改委去年出台的文件也明确指出,宁波将在2020年建成41000个公共区域充电桩。因此,从现有充电桩数量和2020的目标来看,这个市场远远没有饱和,市场还有10倍的增长空间。

    因此尽管不赚钱,企业的竞争仍在加剧,大多数企业都认为,谁建站越多,未来优势越大。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