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储吉旺 |
 |
储吉旺、储江父子合影。 |
记者 王婧 见习记者 吕梦帧 父亲:储吉旺 儿子:储江 “当年下海凭勇闯,而今登楼靠创新。” “卧薪五年终有果,转型一曲歌更好。” “若得环球同凉热,为富能仁国太平”…… 父亲储吉旺酷爱写诗,也常常写诗赠予我,但他的诗意不只是对大自然寄予无限深情的闲情逸致,也是破解困局的剑啸长虹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更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丰沛源泉。 这诗意的“源泉”,还包括“商天下,文引航”“出好产品,做好市场”。父亲说,这才是企业生生不息、永盛蓬勃之路。这也是如意从简易的工棚成为物流设备制造巨头的“源泉”。 直面苦难 1942年,无疑是不平凡的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继续蔓延、河南大饥荒爆发……父亲就在这一年,出生在宁海一个小山村的贫困农民家庭。 在那个年代,大地上裸露着一棵棵没有皮的树,就像一道道伤疤,而同样突兀的还有饿得皮包骨头的人们。父亲们挖不到草根的时候,只能啃树皮。 “虽然那个年代艰难,但是举国上下却团结一致,而支撑饥饿的身躯不倒下的力量,来自对中华民族不屈的文化精神的信仰。”父亲说,人,如果一味注重金钱,就会失去信仰。 不平凡的年代和成长环境,造就了父亲不屈不挠的坚毅性格,而不断地学习让父亲始终保持前行的活力。 1962年,父亲高中毕业后,如愿穿上了绿军装。6年的军旅生活之后,他又回到了宁海。从1968年开始,先后做了代课教师、工厂仓库保管员、农机二厂党支部代书记、县客运站负责人等。 他干一行,钻一行,成一行。 不过,这期间,父亲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那是1977年,父亲当时任农机二厂代理党支部书记,7月份的一天,他被人诬告,从此被关进了一间不足9平方米的“牛棚”。 父亲不仅要参加繁重的劳动改造,还要接受一场接一场的批斗,再加上对亲人的思念,身体一度垮了。 即便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下,他也没有拧灭心中的灯。 那段时间,父亲学会了磨刨刀、刷油漆等技艺,这为日后的如意播下了种子。而等事情查清楚,父亲被放出来,已经是730天以后了。 或许是英雄多磨砺吧。当重见天日的父亲,一手拎着脸盆,一手拿着斗笠,走在回家路上的时候,还差点被倒塌的墙砸中。 在平反之后,也就是1980年,父亲被推举为宁海县公共汽车站站长,在他的带领下,当时运营维艰的客运站一举成为效益突出的明星单位。 而在学习了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精神后,“做一番事业”的想法,便在他的心中熊熊燃烧。 “改革开放无限好,万花绽放中华情。”1985年,父亲放弃了很多人羡慕的“铁饭碗”,准备创业。 “无资金、无设备、无场地,请局领导考虑。”这是当时申办营业执照的工商所经办人在父亲的申请表上签署的字。 没想到,平时积累的口碑在这一刻起作用了,工商局竟然破例为父亲发了营业执照。 这一年,父亲已43岁。在宁海城北的旷野上,一块写着“宁海县塑料九厂”的牌子挂在了用毛竹和油毛毡搭建的简陋工棚前。 “东边日出喷金光”。在黎明的一片薄光里,一轮朝阳冉冉升起,照破山河万朵。父亲对挂牌的那个早晨记忆犹新。 另辟蹊径 在东拼西凑了20万元创业“巨款”后,父亲开始加入当时竞争已臻白热化的塑料配件战局。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兴起“塑料热”,宁海当时是全国著名的塑料配件加工基地,其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结果,父亲下海的头口水就被呛了。 由于当时生产的塑料落水管档次低、推销难等原因,只好“下马”。集资户抽取资金、工人跳槽,让本就不堪重负的工厂雪上加霜,逼近破产的边缘。 “一夜风雨从天降,两行珠泪向谁抛?” 苦难和幸运都是命运的馈赠,有时候在某个偶然的转角,会豁然开朗。 1986年,当爱读报的父亲翻看《浙江日报》时,一段文字让他眼前一亮:中国市场有限,全世界的外贸市场很广阔。 多年从事机械行业,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那为何不扬长避短,转行搞机械,开发外贸产品呢? 打定主意的父亲,踏上了前往杭州的火车,去浙江省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寻找外贸业务。 父亲出差住的一般是一两元一夜的小间,有时还担心没钱买回程票。那年腊月,异常寒冷,街头已响起零星的爆竹声。可父亲还在奔波,为厂子寻找业务,昏黄的灯光将他的背影拉得很长。 “磨筋磨骨功夫在,不屈不挠坚心在。”在机械设备进口公司门口“坚守”了一个多月后,偶然间,父亲从一个业务员处得知,美国钢链公司有一款新产品需要招标,但有5家企业参与竞争,其中不乏实力雄厚的大中型国营企业。 根本不懂招标为何物的父亲奔走于杭城角角落落,打听拉紧器的性能、制作工艺和价格,提前做足了功课。 当最后的招标结果出来时,国营公司最高报到56元每件,而他的报价只有30元,一举拿下订单。 拿到订单后,为了准时交货,全家齐上阵。我当时在读初中,妹妹读小学,我们一放学就加入“战斗”,父亲和母亲则经常通宵达旦。 那时,父亲在“牛棚”中学到的刷油漆手艺排上了用场,他的头发也被雾化油漆黏成一块,梳不开,只得剪掉。 几个月后,两个集装箱里共装着46000套价值15万美元的拉紧器,被装上货轮从上海港驶往美国,这是公司的第一批出口产品。 1987年11月,宁海县机械设备配件厂应运而生。 从此,公司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1989年,浙江省中外合资宁波如意机械有限公司成立;1996年,更名为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 涅槃重生 “何时风水轮流转,也让睡狮一梦醒。” 上世纪末,如意出口美国的叉车、堆高车、搬运车等机电产品已占公司出口总量的70%以上。 2004年,如意的产值已经达2.1亿元,年出口量突破15万台,“西林”品牌注册国家达51个,被誉为“世界搬运车之王”。 可是如意的发展并非一直“如意”,亦如父亲写的诗词,平仄互换,跌宕起伏。 就在这一年,欧盟反倾销不期而至,虽然屡次上诉,但是依旧避免不了缴纳28.5%关税的打击。经此一役,如意损失惨重。 “世间多少悲凉事,争当英雄代价高。”那时,经常看到父亲半夜坐在台灯下,秉笔记录、仰头叹息的背影。 经过冷静思考,父亲决心“壮士断腕”。他拿起剪刀顿了顿,从世界地图上剪去了欧洲版图,随后将目光移向了美加和中国版图,久久未移开。 当年11月,父亲跟随温家宝总理参加在荷兰举行的中欧工商峰会;次年又随胡锦涛主席参加在西班牙举行的中欧工商峰会。参加这两次峰会让父亲收获良多,“创新、转型”“无内不稳、无外不大”,领导的讲话让父亲茅塞顿开。 他决心转型,不再单纯主攻海外市场,而是调转方向,在国内开疆拓土。同时也调整了产品战略,从劳动密集型向电动高科技物流产品进发。 虽然手动车在欧盟市场折戟沉沙,但是倔强的父亲还是不甘心,决定把失去的市场让电动车抢回来。 欧盟市场再次失而复得。反倾销风波后,如意的业绩反而逆势飞扬,到2007年达7亿元,国内市场的销售份额也扩大到了25%以上。 但是好景不长,20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终年经商也爱游,订单不足使人愁。”业务员连续好几个月接不到订单是常态。 所幸,父亲深谙不能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他从2004年开始就一直在布局不同的领域,也一直未停止开发新产品的脚步。 “一个人在危机艰难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坚强的信心,必胜的信念,化压力为动力。”父亲经常说。 经过短暂的困顿后,2009年6月,如意的订单开始回升,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工厂,又恢复了忙碌状态。 随之忙碌的还有父亲的“旅程”。之后,父亲又10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访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2015年9月下旬,随习近平主席出访美国参加中美经贸文化合作高峰论坛,并参加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 薪火相传 其实,父亲骨子里面还是个文人,他尤其喜欢读古诗词和古文。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父亲经常会邀请一群文人朋友来家里。从《资治通鉴》到《古文观止》,再到唐诗宋词……他们一边品茶,一边谈古论今,经常要到午夜一两点。有时客厅坐不下,就把电灯拉到院子里。 父亲虽然走上了从商的道路,但文学的因子已经融入他的血脉。他有记日记的习惯,不论一天有多累,有多晚,他都要记上几笔,哪怕是在赶飞机、坐火车的途中…… 父亲还喜欢书法,我们单位的书法作品,都出自父亲之手。 父亲不仅有文人的情致,还有文人的风骨。 上世纪80年代,一位外商来宁海指定要和父亲做生意,看到老外喜欢抽香烟,父亲便热情地递上了一包宁波产的香烟,结果老外吸了一口,说了一句“太臭了”便用脚踩灭。 他不露声色地也向那位外商要了一支香烟,点燃后吸了一口,然后皱着眉头说“太淡了”,也用脚踩灭。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老外发现父亲不好惹,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对父亲尊重了很多,而且下了一笔大订单。 父亲经常用苏东坡的《留侯论》告诫我: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加之而不惊。 随着父亲的事业做大,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他曾经还收到过勒索信,有人将他的头像嫁接到奇怪的场景里,声称不交钱就把“丑闻”曝光。父亲当即报警,结果警察说,他们收到类似的敲诈信100多封了。 2004年非典期间更夸张,父亲去医院补颗牙齿,外头就风言风语说他得了绝症了,导致有许多许久不联系的同学打来电话安慰我。父亲倒是想得开,反问我:如果只是一个普通人,还有人来在乎我吗? 别看他那时候气定神闲,但对待工作,他却是个急脾气。企业遇到任何问题都要马上解决,所以他称自己是“菩萨心肠,霹雳行动”。 1992年,我从浙江工商大学毕业后,在杭州找了一份工作,已经逐渐实现了财务自由。 2012年,父亲希望我回去接他的班。我有过犹豫,最终还是同意了。父亲年纪大了,我不忍心看他日夜操劳。 由于拥有多年的销售经验,我一进公司就担任总经理。当时还是很有压力的,尤其是面对资历深的“老同志”。 有一次客户说产品细节上的设计存在问题,但公司的工程师觉得我资历尚浅,不懂工艺,甚至搬出了专业理论来反驳我,说什么也不改。 我也脾气上来了,厉声告诉他客户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如果客户不买账,产品再精美也是摆设。经过修改后,产品的销量取得了极大提升。 当然刚开始,父亲也不放心,对我的决策他经常要反驳,我们三天两头就会争吵,有时候甚至会吵到拍桌子的程度。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磨合后,父亲开始采取少批评、多表扬的策略。当我们开始换位思考时,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父亲还写了一首诗给我,其中有两句是:窗外风雨已消声,嫩竹更比老竹清。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于外人而言,父亲成了我终身要去跨越的山头。 只有我自己知道,父亲的高度可望不可及,我能做的只有尽己所能,让如意蒸蒸日上。 如今的父亲少了工作的牵绊,更洒脱了。会经常带着母亲纵情山水之间,邀友写诗填词和品茶,同时也不忘回馈社会做做公益。 父亲经常教导我们:做人,一定要善良。 “寸心未忘长劳作,古稀余热引为桥。”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父亲著有《百僧墨韵——储吉旺诗词》等作品。2013年,他出资1000万元与宁波市《文学港》杂志社联合设立“储吉旺文学奖”奖励优秀作家,以推动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成为宁波市首个永久性的年度文学大奖。 目前,如意已先后向教育、卫生、敬老院等捐款1亿多元,父亲被誉为宁波市慈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