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崔凌琳 拉存款、冲规模、推理财……季末年中,市场“抢钱”大战如期打响。随着利率走高,市场钱紧已是不争的事实。据记者多方了解,不只是银行,基金公司、第三方理财、信托、私募,无一例外地抬高了产品收益,让市民有机会对自己的理财账户重新进行一番梳理和配置。 1 银行存款、理财集体“加息” 时值年中,市场流动性收紧,银行面临考核,揽储压力再度上升。在这场揽储大战中,银行祭出了多尊法宝——上调存款利率、结构性存款,以及不遗余力地推出高息理财。 本周,记者走访了甬城多家银行网点发现,除了例行的增加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和提高收益率外,今年,大额存单和结构性存款更成了多家银行年中吸存的发力点。 据融360监测显示,5月底各大银行的最新存款利率中,各期限的平均利率就已较4月份普遍上升,其中3年期和5年期存款利率上涨幅度最大,分别为0.1个及0.09个百分点。银行人士表示,表面上看,上涨幅度并不大,但是在央行未加息的背景下,在一个月之内各期限存款利率全线上涨已经非常难得。而本月起,更多银行启用了部分期限存款一浮到顶的标准。 同样的,从上月起,甬上各大银行便纷纷上调大额存单利率,只要存款金额超过20万元,市民可获得较基准利率上浮45%至55%的存款收益,银行吸金意愿之迫切可见一斑。 刚刚于上月实施的《资管新规》资管新规要求资管产品打破刚性兑付,保本理财淡出市场,大部分保守型投资者开始瞄上安全性较高,平均收益则明显高于同期定存的结构性存款。记者了解,眼下,我市各大银行在推的机构性存款收益多半在4%左右,随着年中效应的显现,近期,个别银行更推出了预期年化收益达5%的品种,吊足了市民投资者的胃口。 2 基金公司冲规模带来投资机会 在年中效应的带动下,随着银行存款利率的持续走高,不少稳健型投资者发现,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的短期理财基金近来收益颇丰。 本周,市民徐先生收到了多家基金公司关于旗下短期理财产品打开申购的短信提醒,部分基金公司甚至联合三方销售渠道一起促销短期理财产品。而记者仔细查询发现,6月以来,多只短期理财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都保持在4.5%以上,这样的收益率水平,加上其门槛低、风险低且自动滚存的特质,对于稳健型投资者而言,不失为“高性价比”配置品种。 据Wind资讯统计,本月以来,包括民生加银家盈理财月度E、华夏理财30天B、建信月盈安心理财B等在内的25只短期理财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持续稳定在4.5%以上,其中,华夏理财30天B的7日年化收益率在进入6月初以来一直稳定在4.6%以上。 分析人士表示,短期理财基金收益的见涨无疑是得益于年中效应的带动。数据显示,6月以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稳定,但从上周起,市场一周及两周拆借利率开始出现上扬态势。此外,由于流动性风险管理新规的影响,货币基金冲规模的的功能不再,短期理财类基金便成了冲规模的替代选择,规模迅速膨胀。而银行季末的存款考核压力,让短期理财基金收益报涨成为意料中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