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0版:乐享 荐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6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

    朱学东/文

    ■作者简介

    朱学东,路边美食达人,专栏作者,资深媒体人。做过大学老师、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曾任《南风窗》总编辑、《中国周刊》总编辑、《新京报》传媒研究院副院长。

    我在媒体业服务时,提出要“触摸活的中国”。活的中国是有具体的中国故事来勾勒描绘。而所谓中国故事,其实就是大小人物各自不同命运的折射,而这些关于他人的命运的故事,无论是现实中正在发生的,还是已经时过境迁成为历史组成的,同样都可以观照我们自身可能的命运。而读书的意义,不只是触摸活的中国,而是触摸活的灵魂,活的命运。正如《旧约·传道书》所言: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太阳之下并无新事。”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所以,艾伦﹒布鲁姆强调对经典的阅读,无论在《哈姆雷特》《麦克白》等还是《卡拉马佐夫兄弟》等,这些经典之作对人性,那个真正掌握我们命运秘密的顽劣而难以捉摸的有时温驯有时暴虐的内在之物的刻画,纵使时间流淌,英雄骨销,依然昭示着我们的某种命运。

    太阳底下无新事。愿意的人跟着命运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你走。无论何种,我们的任何选择,其实都是选择了一种命运。所以,那个才华横溢却屡遭磨难的苏东坡,把自己的满腹不合时宜,都化作了美酒美食以及入眼的风景,并用自己如椽大笔留了下来。

    太阳底下无新事。我们继续从他人的命运和故事中,学习与遽变的世界相处。依旧须依着由“思”而“信”的轨道,绝非其他。我思故我在。

    哪怕计老牖下,还得好好活在人间。

    1 《沈从文的前半生》《沈从文的后半生》 张新颖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关于沈从文的前半生,除了传记,还有各种篇幅不一的叙说,已比较翔实,但后来也有新的材料可以补充。如此,这本《前半生》相对更详尽些。而《后半生》,虽也有各种篇幅的叙说,但完整讲述沈从文生活和精神上持久的磨难史的,我觉得这是我读到的比较好的一部,既有罗素说的“同情的理解”,也有陈寅恪说的那种“瞭解之同情”,以及钱宾四说的“温情与敬意”。

    “人近中年,情绪凝固,又或因性情内向,缺少社交适应能力,用笔方式,二十年三十年统统由一个‘思’字出发,此时却必需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转,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把笔搁下。这是我们一代若干人必然结果。”

    1948年底,因所编副刊停刊,沈从文在给青年的退稿信和朋友的信中,忧伤地预言了自己的命运。

    “在这个社会由分解圮坍到秩序重得过程中,中年一代既由于种种问题难适应,可能会牺牲大半,也不妨事。因为这些人大多年已在四十到六十之间,四十年内忧外患,各有一分,一颗心都磨炼得沉沉的……不幸的是社会发展取突变方式,这些人配合现实不来,许多努力得来的成就,在时代一切价值重估情况中,自不免都若毫无意义可言。这其中自然有的是悲剧,年轻人能理解这悲剧所自来,不为一时不公平论断所蔽,就很够了。"(一九四八年给青年作者的信)

    1980年11月24日,沈先生在圣若望大学演讲时,诚恳谈到自己后来封笔不写小说,"事实上并不值得惋惜。因为社会变动太大,我今天之所以有机会在这里与各位谈这些故事,就证明了我并不因社会变动而丧气……至少作了一个健康的选择,并不是消极的退隐……”

    这么多年之后,重新走进沈从文的世界,颇多感慨心得。从前读他,却没这么多感喟,所谓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吧。

    2 《奢侈的女人——明清时期江南妇女的消费文化》 巫仁恕著 商务印书馆 

    桑巴特写过《奢侈与资本主义》,其中尤其提到女性、宫廷及达官贵人情妇对于奢侈品的热爱对资本主义的推动影响。

    巫仁恕笔下整理的江南八府一州,在明清时期是时尚的引领者,影响波及,北至帝京,南及岭南。尤其是富商家属及青楼女子,更是时尚的引领者。

    明清江南女性消费之盛,得益于江南诸镇经济发展,尤其是手工业商业的繁荣,田岁收入,仅够甚至不足税赋,而女性参与手工业的劳作,撑起了生活(今日上海男人勤勉持家天下有名,当时松江府不少男人,是靠老婆劳动养);而泰州学派尤其李贽等对于明清观念之变,推动了消费文化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奢侈消费从宗室巨贵而遍及民间中下层,原来只允许官家穿戴出行的,如今被普通人突破,反成为时尚,逐渐使得明清官方规定的身份等级以及特许消费制度走向瓦解。这点,传统官方和士人最为担心,他们不只是看到了奢侈之害,对于浪费,对于道德,他们认为奢侈消费存在对传统秩序的僭越——普通人怎么能如此!明清江南女性消费,从服饰到出游,也是一种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这是有钱阶级一种社会流动的企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