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1版:乐享 宁波书画名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7月0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浙东书风一脉

——张星亮的书品与人品

    周律之/文

    前言

    岁月流逝 风采长留

    宁波自古以来文化繁荣,人文渊薮,上溯唐初,诞生过唐楷四大家的虞世南;明代大儒丰坊草书当世闻名,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书法也是传世之经典;清代以来,更是名家荟萃,大师辈出,姜宸英、梅调鼎、冯君木等成就颇高,而赵叔孺、马衡、潘天寿、沙孟海更是公认的宗师泰斗。为了更好传承弘扬这些艺坛巨擘之精神,繁荣家乡书法艺术,扩大宁波书画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便成为此次推出宁波书画名家专版的初衷。

    宁波市书画界前辈,以其毕生精力,沉浸于书画艺术世界,探索开拓自己的艺术天地。张星亮、丁乙卯、周节之三位老书法家对宁波书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影响,我们特意编辑了三老的作品,通过这些妙翰之作,可以从另一个视角看到宁波书法的发展轨迹。岁月流逝,风采长留。人们在品味艺术真谛的同时,汲取力量,真正抵达“文化凝聚力量,传媒成就价值”的美好境地。

    本次宁波书画名家专版由荣宝斋、宁波文化发展基金会支持,荣宝斋宁波分店、东南商报、海山堂美术馆主办。以后每周都会在《东南商报》上刊出。

    八十年代初,沙孟海看到张星亮的书法作品,高兴地说:“如今太希先生有传人了!”可见,张老书法与梅、钱一脉相承。梅调鼎乃近代浙东书坛独树一帜,后五十年又有他的弟子钱罕(字太希)继承他的衣钵。钱罕后又致力碑学,博取汉晋南北朝隋唐,吸取精华,出手挥洒,变化多姿,自有面目。

    张老擅书法,过去鲜为人知。以往,人们只知道他是一位早年参加革命的干部,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法家。五十年代我在《宁波报》担任副刊编辑,当时的总编辑贾萌同志曾和我谈起:“依我的兴趣,并不想当总编,倒愿意和张星亮同志合作编副刊。”由此,我才知张老是一个兴趣广泛的文人,不过仅闻其名,未曾相识。我真正认识张老还是在“文革”中,张老平素不苟言笑,即使偶有机会交谈,也言不及“书”(法),直至迎来了文艺的复苏,才逐渐出现“书法热”。

    1987年,邵宇同志带领一批书画家到浙东沿海写生,过甬时,文化局叫我负责接待,在华侨饭店举行书画交流,张老作为文化局领导身份参加,言谈间方知他对书画艺术还是内行里手,却未曾出手,没有披露出他书家本色。1979年10月,市展览馆举办“庆祝建国三十周书画大展”,张老应我的一再请求,拿出六条屏书,写的是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词,体势清逸,格调高雅,酷似梅调鼎、钱罕路数。

    在这次展览会的基础上,文化局命我筹建美协、书协,就在张老直接领导下。1980年,日本送吴昌硕胸像书法代表团到西玲印社后来甬,张老和凌近仁、丁乙卯、周节之等应“外办”邀请,在天一阁举行中日书艺交流。张老不卑不亢,即席挥毫,沉着爽利,锋势开张,在日本书画家面前毫不逊色。可当时书协尚末建立,我们都是以业余书法爱好者的身份参加。这次交流激发起我们加快成立书协的决心,遂于1981年1月31日在中山公园成立了宁波市书协,张老被推选为主席,他连任三届,对宁波书法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贡献很大。

    张老少年时在镇海家乡,即临池习字,早就倾慕梅调鼎,青年时到宁波城内日新街明星书局工作,广览历代碑帖。街上有一家裱画店,他经常去观赏名家手迹。那时,钱罕也常来,有机会识荆希老,后常去访他,耳濡目染,得其要旨。解放后,他一度主持天一阁工作,涉猎墨宝秘笈尤多,书艺更见深沉博厚。他取法梅调鼎、钱罕,上溯“二王”,参酌南北,边临汉魏碑碣及南北朝墓志,后受沙孟海先生影响,兼习颜真卿、黄道周、傅山等明清诸家,擅行草书,亦能楷隶,善榜书。

    张老长期在白区地下革命生涯,工作之余以书法陶冶情操,舍而不露,不求闻达,不羡荣利。晚年安于寂寞,甘于淡泊。由是,临池挥毫,无哗众取宠之心、媚世谄俗之态。他对绘画、戏曲、文史都有爱好,偶尔吟诗抒怀,有句云:“人生长短有公论,今昨是非懒缠绵。”可以窥见他晚年的情怀。近年来,晴窗多暇,时临碑帖,姿意摹习,汲其精华,出手挥洒,每多逸气。梅调鼎先生论人品修养,有句书言,叫做“内含情操、外发意气”,盖可概括张星亮同志的书品与人品。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