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程旭辉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经讲了多年,似乎已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但毫无疑问,在今天,这依然还是宁波必须要花大力气去做的一件大事。 宁波是中国沿海发达城市中极其罕见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约50%、以制造业为经济绝对“主力军”的城市,这既是不应该放弃的优势,同时也是需要作出必要改变的劣势。作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试点示范城市,逐步退出低端领域,实现“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的转变,是经济动能转型的重要一环。 同样重要的一环,是拥抱新经济,追随全球科技加速创新、变革的步伐,发展新兴产业。否则,宁波经济将会面临失速的风险,城市也将面临掉队的风险。 而不管是提升传统制造业,还是拥抱新经济,都离不开人才。相比国内同类城市高校少科研机构也少的宁波,如何培养、引进人才,是一个关系到宁波创新活力、关系到宁波未来发展的大课题。 重点打造三大智造创新经济新区 “宁波2049”给宁波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开出的“药方”,包括:稳步退出钢铁和有色金属、纺织服装、石油化工等行业的低端低效环节;大力实施“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标准化+,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的活力和质量;不断提升五大优势行业——即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智能家电。 而最受关注的是,未来30年,宁波要重点打造的三大智造创新经济新区——前湾新区、滨海绿色经济新区、临港海洋经济新区。 其中,前湾新区整合杭州湾新区、余姚中意产业园、慈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规划预留的大飞机产业区,重点突破智能终端、智能装备、智能家电、人工智能等产业。 滨海绿色经济新区整合慈东滨海开发区、镇海绿色化工区和新材料科技城,重点突破新材料、绿色化工、新能源等产业。 临港海洋经济新区整合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仑新兴装备园、大榭精细化工岛和梅山高端装备园,重点突破高端海工装备、精细化工、高端汽车装备和海洋新兴科技等产业。 拥抱新经济的“主角”:创新功能核心区 按照“宁波2049”规划设想,宁波拥抱新兴经济,应主动对接国家大数据战略,大力发展五大智能支撑产业——即智能终端产业及软件、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使它们成为宁波经济新的增长点。 而拥抱新经济的“主角”、创新的核心与“龙头”,是创新功能核心区。其由新材料科技城、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北高教园区、镇海新城等创新智力空间整合而来,宁波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甬江科创大走廊的核心空间载体,将大量引入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与平台,发挥创新核心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市域,并为宁波拥抱新经济提供创新智力支撑。 “宁波2049”同时谋划了多元新经济空间。其中,东钱湖、象山港、三门湾,将作为新经济拓展核心空间承载区;大运河、四明山、象山滨海,则将作为新经济拓展适度控制区。 具体而言,象山湾以国家海湾公园和新兴经济湾区为发展方向,加速沿湾重工重化产业退出,象山湾大桥以西禁止污染型工业企业进驻。 突出“一岛、一城、两港”建设。“一岛”为梅山“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一城”为突出科技创新的咸祥未来科技城,“两港”为突出健康休闲产业的强蛟港和突出文化创新产业的西沪港。 东钱湖以国际客厅和交往中心为发展方向,打造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往中心,宁波城市功能性副中心,重点关注国际展览、会议、文化展示功能发展。 大运河以国家运河文化长廊为发展方向,建设包括姚江文化、河姆渡文化和阳明心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展示带。 象山滨海依托优势海洋、沙滩、村落资源,建设海洋魅力休闲区。 四明山依托山林、山谷,建设魅力休闲山谷。 三大平台,助力短板变“跳板” “宁波2049”指出,未来宁波的产业发展方向应当突出“智造、服务”双驱动,“两升”、“两降”。“两升”,即逐步提升新兴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两降”,即逐步降低传统制造业、一般制造业占比。 规划给出了具体的目标值,即到2049年,宁波市制造业增加值预期占GDP比重在30%~35%之间,服务业增加值预期占GDP比重则要达65%~70%。同时,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制造业比重不低于5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不低于60%。 服务业特别是服务于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一直是宁波的短板。“宁波2049”谋划了三大核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以期短板能变成宁波起跳飞跃的“跳板”。 这三大平台,一是“三江口—东部新城”城市中央活力区,主要集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总部、航运服务、咨询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一是栎社综合枢纽地区,主要集聚会展、贸易服务、临空经济,重点发展贸易、会展、信息服务、浙南区域总部。一是创新功能核心区,主要集聚知识创新、科技研发,重点拓展大学、科研机构、创新服务等与智造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四大类人才都到宁波碗里来 高素质人才的持续引入是保持城市增长动力的关键。“宁波2049”指出,宁波要重点关注四大类人才。 一是有技之士。宁波未来将以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方向,吸引高级工、技师在内具备中专以上学历的300万技能人才,推动宁波制造业产业升级。 二是国际人士。宁波将以国际贸易、国际科技和国际文化为主要方向,吸引国际人士集聚,使国际人士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3%,助力宁波成为“一带一路”上重要的节点城市。 三是年轻人才。吸引以高等院校毕业生为主体的年轻人才集聚宁波,使在校大学生总数与落户人数较现状翻倍,提升宁波城市活力。 四是双创人士。集聚一批有创新创业项目或意向的双创人士,提升宁波城市创新氛围。 同时,“宁波2049”明确,宁波要搭建四类人才平台阵地。 一是高等院校平台。大力引进和产业发展高度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和研究单位,对关乎宁波发展的战略性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人员给予住房优惠与补贴,优先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人才公寓。 二是科技研发平台,如甬江科创大走廊。给予技术研发人才人才公寓、公租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 三是产业创新平台,如前湾新区、梅山“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等。给予专业技能人才培训补助,对中专以上有技能的产业工人给予直接落户资格,并提供创新创业空间补助和支持。 四是新兴空间平台,如象山影视城等。给予艺术家免租,高层次外籍人员放开创业等优惠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