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研究员 陈旭钦 助理研究员 王斯佳 宁波,这座蓄势待发的城市,是国家开放战略的重要支点。未来宁波的发展,关系到千千万万市民的福祉。昨天起,《宁波2049城市发展战略》向公众征集意见。 恰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研经济研究院理事长、中国经济时报社社长王忠宏正在宁波调研。他认为,宁波2049城市发展战略应立足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城市定位,充分结合长三角城市群未来机遇,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视角下,充分激发创新优势,协同创新,率先建成高质量产业体系。 王忠宏 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方向的研究。近年来重点关注新一轮产业革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强国等研究领域,发表专著、研究报告近百篇,多篇报告获得国家领导批示,多项成果被评为省部级科研奖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优秀调研报告。 A 主动接轨上海,建成高质量产业体系 问: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宁波如何找准自身定位、扮演好自身角色?尤其是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方面,有哪些重要的着力点? 王忠宏:建设高质量的产业体系是落实中央关于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高质量的产业体系,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实体经济的产业创新能力,是建设高质量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与核心所在。 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在创新链和产业链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产业的溢出效应对周边长三角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事实上,政府很难要求什么产业应该在什么地方发展,尤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条件下,在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政府更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营造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促进人力资源、资金、科技等要素自由流动,发挥城市比较优势,形成良性的分工合作关系。例如,宁波制造业发达,杭州互联网发展快,都是比较优势。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宁波应主动接轨上海创新优势,建成高质量产业体系。依托杭州湾大湾区建设,助力整个长三角区域形成良好的产业分工合作关系。在抓好国家“卡脖子”“牛鼻子”等技术与产业领域有所担当和作为。实施“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标准化+”,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的活力和质量,并不断提升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智能家电、海洋新兴科技等优势行业。 同时,在下一步发展中,宁波应加快理顺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推进创新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研究开发、中介服务、风险投资和企业要以市场为纽带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把创新思想转化为商业构想,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问:一直以来,宁波第二产业占比在沿海十大城市中很高,多年基本保持不变。您认为,宁波应如何改善目前面临的制造业结构升级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关注不足的现状? 王忠宏:我认为产业发展有必要把握好双重任务。一是抓紧“补课”。宁波在基础材料、基础技术、基础元器件和基础工艺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虽然国有、民营企业众多,但企业创新水平参差不齐,既有全球领先的企业,也有手工作坊式的企业。因此,我认为首要之务是“补课”。 二是“迎新”,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征和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六个“化”,也就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平台化。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特征,是信息数字网络技术进步及在各个领域深度应用和广泛渗透的体现。服务化是指在互联网和平台经济条件下,制造业和服务业进一步融合,包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制造企业围绕客户需求,从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绿色化是指绿色理念贯穿到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资源环境的集约利用。平台化则是指在互联网经济发展中,借助平台实现全球化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美国财经媒体CNBC评出的2018年度最具颠覆性的50家私营企业,中国的滴滴、小米占了两席,它们成为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的得益者。我非常认同的观点是,一方面在存量上“打基础、促升级”;另一方面在增量上“抓机遇、占高点”,把握住这两点的话,宁波有机会可以实现大发展。 B 更大力度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问:城市群的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需要建立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工合作体系,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营造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您认为宁波以及长三角其他城市应如何实现协同发展? 王忠宏:协同,一种是政府干预的主动作为,另一种是依靠市场作用。在此过程中,要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说到底,产业发展还是要依靠市场作用。 政府能够提供三样东西: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硬件,包括社会事业、社会保障,还包括知识、数据和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设施。 第二,支持教育、支持人才培养、支持研发、支持新产品示范应用。产业的发展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总体来看,产业发展的具体领域不要人为去选择,但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有质量、安全、能耗、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性管制要求。 第三,对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市场失灵情况,如行政垄断、地区分割、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人力资本、基础研究等方面投入不足,政府要及时补位。在良好的制度建设、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供给的基础之上,基于区域比较优势,构建良性协同的合作网络。 问:近年来,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宁波处于第二层级中下游,在全球城市体系下的地位面临掉队风险,与南京、杭州差距也正在拉大。宁波国际化水平位列全国第23位,城市开放度和外部吸收力不足。城市发展,不进则退。您觉得如何提升宁波的开放层级? 王忠宏:包括宁波在内的整个长三角地区,应抓住一体化发展机遇,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消除壁垒,促进创新要素更顺畅而有序地流动。着力打造更好的创新创业公共载体和交流空间,提供各种要素碰撞的机会,建设创新文化。要更大力度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倡创新资源的进出自由。区域创新体系不是行政区域,而是经济产业紧密连接分工合作的区域。 当下,我们不仅要扩大对外开放,也要看到对内开放的重要性,而这一定是改革的事情。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可以为技术创新和创业提供背景支持。比如保护知识产权,制定让人才能够自由流动的政策,对于失败有更高的容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