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心怡 一般来说,“保姆”和“管家”两种角色很难摆在同一个人身上,一个是勤勤恳恳、事无巨细,一个是周全应对、掌控全局。可在宁波市行政服务中心做综合事物岗位的李莉眼里,自己的职业恰到好处地就将两者揉捏于一体。 为了方便市民办事,宁波市行政服务中心现有76家市级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进驻,设行政审批和公共资源交易两大平台,服务窗口153个,工作人员共有650余名。李莉他们部门做的,便是服务好所有的这些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同时做好他们在同一平台上的统筹事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搭台唱戏”、“看菜下碟”。 李莉,就是那个“搭台”和“下碟”的人。 1 与文字打交道 头几年,李莉一直在做文字工作,读四年广播电视新闻学出来的人,不当个记者好像太说不过去,毕竟多少还是有点“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志气在的。 不过,大二的一次实习经历毫不留情地往她的新闻热情上浇了一盆冷水。”转专业肯定是来不及了,那就硬着头皮读吧,那时候她想的是,“广播电视新闻学”比“新闻学”还多了四个字,说不定这四个字就是另一条出路? 可现实却是,她作为女生,削瘦的肩膀压根扛不动摄像机,拎不动三脚架,广播电视的路子只好作罢。 自认为没有太强事业心的李莉,后来找了份行政的工作,安放了她一颗“求稳妥、图安定”的心。在杭州读大学的她始终向往着毕业后能回到宁波工作,即使是大学四年带给她的感觉也是如“浮萍”一般——从内心透出来的漂泊流离和居无定所。 而随后她考上编制,进入宁波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下文称“市审管办”)工作,则从某种程度上更印证了这种稳定性。 与文字打交道的人,学会的第一件事不外乎写大大小小的材料和长长短短的总结,尤其是年中和年末时分,各种文字材料纷至沓来,每份材料既要写得好看,还要好看地不重样,用“搜肠刮肚”和“绞尽脑汁”来形容那时候“李莉们”的状态,一点也不过分。 写总结和材料是越写越难写,第一年可能不知道怎么写,但旁人指导一下,找到窍门了按章法码字就好,第二年差不多的套路再来一遍,第三年、第四年要想着怎么推陈出新一下,而现在的李莉,已经工作五年了,对她来说,写总结、写材料就是一段难以逾越又不得不去挑战的阵痛期。 她说:“行政的工作本身就是多而杂,虽然每年单位都有不同的活动和事务举行,但我们做的事情细分来看都是大同小异的——联络人员、预定客房、安排就餐等,如若再不从琐碎的事情里找亮点的话,不夸张地说,每个人的总结每年几乎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2 与人打交道 李莉明白,干她这行的,出离不了的还是嘴皮子上的功夫,不然材料和总结也都是“闭门造车”而已,好在她端着的是个喜欢与人打交道的性子。 于是,芝麻绿豆般小的事情她都干。比如有新的职能部门进驻到行政服务中心了,她就要带人办饭卡、办停车卡、录入指纹、领办公用品、配置办公家具、制作门口的标识。她甚至笑言自己,管的是进驻部门所有工作人员“吃喝拉撒”的事儿,尽的是一份保姆事无巨细的责任。 发展到后来,她能碰到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门锁坏了怎么办?”、“键盘抽屉掉了怎么办?”…… 每天,李莉的QQ和微信都是“嘀嘀嘀”地响个不停,就连采访间隙,她都要习惯性地瞅两眼手机屏幕。同事都说她是行政服务中心里的“指南针”,只要找到她问上两句,即使这个事不是她在负责,她也能告诉人该去哪儿找谁。 下了班她也闲不下来,最忙碌的时候,李莉连着两个月在办公室待到晚上七八点,甚至是八九点,忙的是全宁波都在忙的一项大事。 去年,按照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市审管办从与群众和企业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的领域和事项着手,从人力社保、民政、公安车管、不动产登记、公积金中心,海曙、江北、鄞州、镇海区审管办等10余家单位的审批服务事项中梳理出270项来,编制成《宁波市民生事务一本通》,成为方便市民办理各类民生事务的又一便捷途径。 李莉要做的,就是对接这10余家单位,将他们提供上来的事项进行整理核对,“每家单位发过来的文档格式、字体都不一样,一份份修改需要极度的耐心,白天办公室进进出出问询的人很多,我就只能挑着夜深人静的时候做。好几次,晚到地下车库险些就关了。” 她并不是没有去期待过一种工作上的成就感,但多数情况是,事情小而杂,她无法真正地从事情本身去获得这种愉悦,只能靠星星点点的好评中得到些许肯定,“还挺窝心的”。 复盘这五年的工作经历,她坦言,最大的改变来自于和从前的偏见和解,毕竟那时心怀新闻理想的、不是想着揭露社会黑暗就是弘扬正能量的意气风发的自己,是完全无法理解现在甘于服务角色的自己。 李莉也说,自己最遗憾的地方却是从来没有在一线窗口做过,真正为市民服务,她所做的仅仅是服务背后的服务。而一线窗口的工作人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碰上奇奇怪怪的问题,这里包含了太多故事和情绪,也正是她想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