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封面报道 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7月2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岁月在这里落笔

鼓楼
秀水街

    见习记者 朱一诺 马欣宜

    “风光胜绝古明州”的海曙楼(鼓楼)早已不是宁波最高、最雄伟的建筑了。曾经风光无限的老城区,如今满是被岁月碾过的痕迹。

    去年,国家住建部将宁波选为“城市双修”试点城市之一,宁波市规划局就此积极展开工作,将“15分钟社区生活圈营造”作为双修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以海曙区鼓楼街道为例进行了探索。

    千年岁月一骑风尘,鼓楼复兴的篇章该怎样书写?

    唱不尽的历史牧歌

    上午十点,宁波鼓楼城楼上的时钟准确地敲了十下,记者在闹中取静的张苍水故居,见到了海曙区文物管理所的周东旭。

    周东旭,80后,宁波象山人,2005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海曙区文物管理所工作,深爱宁波地方文化的他,说起鼓楼的历史掌故来,滔滔不绝。

    鼓楼历来是政治中心,从唐代(公元821年)开建子城:南到中山路,东到蔡家巷,西到呼童街,北到中山公园,几乎所有的官府办公都在这一块。

    宋代王安石曾为鼓楼刻漏作过一篇《新刻漏铭》。在没有钟表的年代,古人用刻漏计时,而城中谯楼上的刻漏,便是百姓们心中的标准时间。

    宋朝,鼓楼又被称为“奉国军楼”。相传当年,金兵入侵中原,小康王赵构为了躲避穷追不舍的金兵,无奈暂时躲入鼓楼。这时,金兵追到城前,却见蛛丝缠绕,一片荒芜,以为无人,便往其他地方找去,赵构这才幸免于难。成为宋高宗后,赵构便下诏追封鼓楼为“奉国军楼神祠”。

    元代时鼓楼被毁,明代复建。万历十三年,当时太守蔡贵易重修鼓楼城楼,并改名为海曙楼,也是现在“海曙区”命名的由来。

    鼓楼北面的街区历史悠久,永寿街如今还保存有许多明末晚清的建筑。永寿街路口有座老宅,是叶机的宅邸。叶机何人也?龚自珍曾为他写过一篇《书叶机》,文中言道:“鄞人叶机者,可谓异材者也。”他曾以一人之力,招募乡勇三千,组成“代山军”,以九船出战,击退海盗,安定浙江半壁。

    宝兴巷是街区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条古巷,因巷中有葛氏在此开设宝兴当铺,故名。宝兴巷口有浙东现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冯孟颛先生的藏书楼伏跗室。民国慈溪四大才子之一冯君木的故居“回风堂”也在宝兴巷。民国时期,沙孟海、陈布雷向冯君木求学时,便常来此。

    位于孝闻街的白衣寺,始建于五代后唐长兴元年(930年),也是鼓楼文保一大亮点。《鄞县通志》载:“白衣巷,旧名白衣寺前。”因旧有白衣广仁寺得名。民国时期,白衣寺还曾办过佛教孤儿院,影响很大。前不久,宁波博物馆举行的“弘一大师出家百年翰墨展”上,就有一张弘一大师在白衣寺的照片。如今,白衣寺虽已不再是宗教活动场所,但大殿、厢房这些基本格局依然保留着。

    宁波城市的历史在鼓楼落下首笔,自此渲染开去,鼓楼无疑是宁波文脉所在。周东旭说:“我在这里工作十多年了,从文保的角度来说,我希望老城的复兴能是活态的,而不是直接拆迁,令它们变成空壳子。”

    只有建筑,没有生活场景的城,是没有灵魂的。

    说不完的旧巷别恋

    广仁街的旧巷子里,70多岁的张大爷来看望95岁的母亲,“70多年了,这一个门洞里就剩下两户人家了,老母年纪大了,也不愿离开。”张大爷从小住在广仁街,70平方米的居所,六兄妹和父母挤在一起,条件很是艰苦。

    “曾经劳动路、广仁街、秀水街、大桥街都是河,西河街也是河,河水一直通到三江口,那里挡洪水的砌石还在。”回想起儿时的生活,张大爷说:“那时候,广仁街经常有运送货物的船只停靠,买柴买菜也都在船上进行。1960年左右,河没了。买肉买菜要从现在的白衣小区穿出,到西河街的菜场去买。第二医院前面还有个粮站,我们都去那里凭票买油买粮。”

    离张大爷家不到百米的白衣寺,后被扑克牌厂收走。由于是历史文保单位,寺庙建筑依然伫立在原地,踮起脚越过厂房的屋顶还能看到黄黑色的寺庙建筑,但里面的菩萨已经不在了,寺里的和尚也早离开。

    张大爷回忆道,上世纪50年代,白衣寺的香火最旺,大门朝南开,吸引四方香客。寺庙面积虽小,但五脏俱全,四大金刚、菩萨佛祖、三座大殿,该有的一样都不缺。每逢初一、月半最最热闹,天童、五乡的香客也都会通过四通八达的水路坐船到这里拜佛。“我记得那里曾有四个和尚,在我小的时候,他们的年纪就已经很大了,如今恐怕不在人世了。文革时,菩萨被拆掉了,人也都离开了。”

    “鼓楼曾经是市中心,这里住的人也很多,但现在房子都老了,最早的住户大多搬走了。”原来,一个墙门里的八户人家,如今只剩下张大爷95岁的老母;曾经,用木棒嵌入的龙骨墙还十分结实,如今也需要用水泥浇灌了……张大爷说:“提了数年的旧城改造,不知何时才能动工?我们希望早些改造,这些木结构的旧危房,也该拆掉啦。”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