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劳育聪 通讯员 俞柯娜 汪曙森 “天封塔,鼓楼沿,东南西北通走遍。”天封塔下,便是老宁波人熟知的城隍庙了。这座可以追溯至唐朝的千年郡庙,一直正襟危坐在城区一隅,无论城池新旧。 坐落在车水马龙间,平淡于市井烟火中,宁波人熟稔地进出城隍庙区块已是稀松平常的事。直至2015年,庙宇再度启动修缮,庙堂大门关闭。自此,但凡以“老庙”为中心的动态,都会成为全城热议的话题——如此前“1371城隍商城”重新开业,便一石激起千层浪。 今年7月4日,宁波市郡庙文化发展基金会向公众征集宁波府城隍庙民俗信仰雕塑设计制作方案,将全力还原清光绪十年(1884年)的老庙场景,并将原汁原味的祭祀文化纳入其中。 在翘首以盼中,与郡庙见面的进程向前推了一步。经历挥别与期待,我们开始思考,城隍庙之于宁波,到底带着什么意义?我们所期许的相见,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场景? 难忘城隍庙情结 现在的城隍庙门堂紧闭,墙面朱漆斑驳,处于施工前的凌乱状态中。尽管如此,每天有散步习惯的沈丛(化名),依然会信步到城隍庙边上来了。从居住的江东区走到这里,5公里多。 沈丛,今年31岁,大学老师。寥寥30多载,与郡庙所历经的千年比起来,实在不值得一提。但这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缓缓地说,很荣幸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宁波人,以至于人生与这个地标建筑有近30年的联结。 从记事开始,沈丛的爸爸妈妈就经常骑着脚踏车带他来这里吃各种小吃。当时的他,几乎不能区分香火与小吃区域,只知道坐上作响的自行车就意味着要去城隍庙了。未进庙门就能听到里头人声鼎沸,闻到一股子浓郁的香味。 他最怀念的,不外乎一碗滚烫的牛肉粉丝了:“粉丝软滑,浸润汤汁。妈妈‘呼呼’吹完,喂到我口中依然有些烫,但又急不可耐地想咽下去。”一座城隍庙,吃遍半城鲜——猪油汤圆、牛肉锅贴、炸鹌鹑……腾腾热气不仅诠释了沈丛一人的城隍庙情结,也是众多宁波人与这里牵连的丝缕。 城隍庙商城还繁华的时候,叼着奶茶吸管的年轻人做过与沈丛当年相似的事情,带着自己喜欢的人,随便买些小吃,挤在琳琅满目的饰品店、服装店挑选着什么,为了一次讨价成功而自鸣得意。 这座庙宇建于唐朝“皇帝轮流做”的乱世之际,当时宁波还被称为“庆元”。建庙之人估计也不曾料到,它会历尽数次劫难仍然屹立不倒。近代书法家钱罕所书的《宁波府城隍庙》巨幅牌匾之下、惟妙惟肖的守门石狮背后,流淌过时间的巨流。络绎不绝的人前来这里,双手合十虔诚的祈福。挥不去的信仰,令城隍庙香火未曾绝断。 除了民俗信仰深入人心以外,莫失莫忘的还有充满烟火气的草根文化。民国初期的滩簧小戏、“小热昏”(本土的脱口秀表演)与梨膏糖、宁波走书表演、叫卖声与热气腾腾的小吃摊,穿插在不同年代宁波人的生活中。从这里走出庙门的小吃也不在少数,不得不说的就有缸鸭狗——那裹着桂花香的汤团,最初的香气便是氤氲在香火间。 如此,一尊尊庇佑一方水土的保护神与生活气息极重的民俗风物,构成了宁波府城隍庙的核心精髓。正如海曙区江厦街道城隍庙商业社区党委书记唐运礼所说:“城隍庙是宁波本土‘祭祀’与‘民俗’的文化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