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财富 创业分享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7月2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放弃外贸百万年薪,宁波80后跨行做医疗

    见习记者 史旻

    2011年10月的一个夜晚,凌晨2点,毛浩迪又一次结束了与大洋对岸的激烈争吵,和过去七年的很多次一样,争执的内容还是自己手上这批OEM代加工产品供货的价格。

    毛浩迪报价10.78美元,而对方却坚持把价格压在10.72美元。为了这6美分,双方足足磨了一个晚上。

    这一夜,毛浩迪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倦。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没有技术含量的拉锯战后,他不禁问自己:外贸这个老本,还可以啃多久?

    也正是这一次追问,让29岁的毛浩迪下定决心,他要改变,他要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1 美好的开头伴随着危险的预兆

    毛浩迪出生于1982年,小时候,妈妈问他,长大了以后想干什么呀?当时的毛浩迪脱口而出:要当企业家!为此,毛浩迪被妈妈一顿臭骂,认为他不好好读书,就知道想些“不正经的”。

    那时候的毛妈妈没想到,自己当了一辈子的手工业劳动者,真的能培养出一个当“老板”的儿子。

    2005年,毛浩迪从浙江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

    那一年,我国对外贸易再上新台阶,宁波作为港口城市,外贸一度成为“金饭碗”的代名词。从大三就开始从事外贸行业实习、拥有了一些客户资源的毛浩迪,成了许多公司眼里的“香饽饽”,就业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在众多橄榄枝中,毛浩迪选择了看上去最光秃秃的一枝——回到宁波,与一家家纺工厂合伙办外贸部。

    当时那家工厂没有自己的外贸部,产品出口全靠外包,这就多了一笔额外的支出。年轻的毛浩迪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棵“枯枝”生出“嫩芽”来。

    童话故事中美好烂漫的开头多半伴随着危险逼近的预兆。

    在参与外贸创业的头几年,毛浩迪确实风光过一阵子。在许多同龄人回到家乡安营扎寨,过上朝九晚五的生活时,毛浩迪则是经常当着“空中飞人”,与不同国家的客户谈笑风生。那时候的外贸利润让局外人都眼红,一条毛毯的利润一度能达到5块钱,有时候客户一下单就是十万、二十万条,而现在利润最多只有1块钱甚至几毛钱。

    但是好景不长,2008年金融危机成为毛浩迪事业的转折点,从那以后他的工作生活好像都到达了天花板。OEM代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人民币与劳动力升值、国外市场波动……几重变故让毛浩迪陷入死胡同。

    终于,那一晚的争执成了毛浩迪所有情绪的导火索,他决定给这一切画上一个句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