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撰文称,“多个现象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真积极”“没有赤字增加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耍流氓”。此文引发了市场上关于金融与财政的新一轮争论。 7月16日,财新网署名为“青尺”的一位财政系统人士反驳指出,不能将赤字规模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简单等同起来。财政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已统筹考虑多种渠道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 “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部门正在去杠杆,货币政策实际上是稳健中性的。在这种背景下,财政政策应该是积极的,然而现在看到的情况是,财政收入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今年预算安排的赤字率是2.6%,与去年3%的水平相比是紧缩的。”徐忠表示。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2%,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5.8%。另一方面,今年赤字率从去年预算的3%降至2.6%。 徐忠认为,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关键要做好两点:一是盘活财政存量,二是财政要提高把钱花好的意识。 争论为何现在爆发?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这与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有关。经济存在下行风险,金融风险也在加大,很多地方呼吁,央行应该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央行认为,从M2比GDP的增速、短端利率的高低、流动性的宽裕程度等指标来看,货币政策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紧。因此央行提出,如果要避免经济进一步下行,就需要财政有更多的担当。另一方面央行也认为,再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会导致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可能使得很多企业、特别是地方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加大,从这个角度来说,央行也呼吁财政应该进一步放松。 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表示,央行在推动去杠杆的过程中,目前进入了一个两难的困境。为了去杠杆,央行收紧货币政策,按照设想应该会有更多的资金被投入到实体经济。但实际的情况是相反的,即使银行的资金少了,首先投资的还是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而不是实体经济中的优秀企业、中小微企业等这些央行希望资金流向的领域。资金没有投向实体经济,主要原因是实体经济的回报率低,回报率低则是源自于税负,中国的税负高居世界第一。 “这里面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来自财政部门,让金融去杠杆变得非常困难。这就是为什么央行开始明确把矛头对准财政部门。”刘胜军说。 目前,金融工作的三大任务是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增长如此快,赤字率反而小了,说明财政政策不给力。”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看来,从金融工作三大任务来看,财政部门有更多发挥空间。 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表示,从改革的角度来讲,双方的论战不是一件坏事。“这种观点碰撞,对于改革来讲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争论和判断,改革难以推动。” 据《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