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2版:乐享 360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7月2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如吃茶去

    记者 王心怡

    杨晋良有片茶园,在海曙龙观乡的一隅向阳的山上。旁人都称呼他为“老杨”,我们便也随着这么叫了。

    冬去春来,老杨的茶园,安静中透着鲜活雀跃的劲儿。仔细听,那是千亩春茶破芽的声音,氤氲了一整个冬天的生命叫嚣着、蹦跶着。生命总是这样周而复始,五龙潭生态茶园也不例外。

    在茶女拈枝头采春茶前,老杨总会请来大师为茶园诵经祈福,祈求一种百障拂去后的和泰安详,这番意味像极了佛家的一句妙语: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豪饮七大碗玉液琼浆固然滋味无穷,但比不上品一小壶香茗的真情趣;拥有千百条高僧的偈语又如何?参尽枯禅皆不是,还不如放下一切。

    走,喝茶去。

    情根深种

    老杨祖籍河北,在山西长大。

    不同于晋商周转于山西老陈醋、平遥牛肉、交城骏枣的事业,老杨祖上四代从事的都是与茶叶有关的生意。

    小时候,父亲就带着他出入过大大小小茶园,教他怎么鉴别茶叶,父亲粗壮的大手拢住茶叶反复揉捻的场景,和土层深厚、土体松软的质感一道,成为他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记忆。彼时,老杨脑海里,所有对茶叶的认知都是模糊的,靠的是父亲的经验,而学习到更加系统的知识则是在他考上原浙江农大茶学系后。

    在他眼中,茶叶有着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融为一体的反差萌,“它属于初级农产品的一种,透过它叶片的纹理,你仿佛能看见勤劳务实的老农民身影,可它又与‘琴棋书画诗酒茶’相提并论,你仿佛也能嗅到围炉煮茶、琴声幽幽、棋逢对手的文人气息。”

    矛盾吗?其实不然,老杨想打造一个以茶为纽带的茶文化慢生活农场,让更多人享受到原生态的美好。

    提到做生意,老杨很拎得清。

    包下一片茶园,你不可能期待着它一年后就有产出,老杨说,往往要到第三年,甚至是第五年之后,才些许看到好的苗头。所以,茶叶这生意并不好做,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进去。

    于是,老杨前半辈子长达三十多个年头里,一直经营的是生产厨房电器的小工厂,待到他认为时机成熟了,再把自己覆进茶叶种植、流通的产业链中去。

    2012年是那个转折点。

    经过多地走访考察,老杨与另两名同学共同在龙观乡投资,承包千亩茶园,成立了一个集生态种植、初制、精制、生产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专业性茶业企业——五龙潭茶业公司。

    挑定龙观,费了老杨不少心思。整整三年,他辗转于余姚、慈溪、奉化、象山的山山水水间,几乎宁波当地所有有山有茶的地方都跑遍了,直到遇见了海曙龙观——一见钟情,再见倾心,三见相许。

    “不论是光照、雨水还是土壤,四明山脚下的这块地都算得上是得天独厚的。”老杨说,“经过专家检测,龙观出产的茶叶符合有机茶标准。”

    最初老杨做的大量工作是改种换植,进行土壤改良、引进优良品种,从追求产量向提升质量转变。为了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他种过玉米、高粱、小麦,后来引入了包括我国首个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黄色系白化茶“御金香”等在内的多个新品种。目前,五龙潭茶业的产品有绿茶、红茶、白茶、黄茶,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比赛金奖。

    向阳而生

    老杨手中的一碗茶汤不简单。

    “撇去整碎、色泽、嫩度、条形、净度、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几项评判茶好茶坏的指标后,茶其实更为感性,尤其当它会讲故事时。”

    让茶讲故事,便有了后来的主题田园民宿“向阳舍”。

    杨晋良以及11位合伙人众筹总共投资了上千万元。这12个人来自宁波、杭州,也有定居国外的,有做金融、大学教授、高管的,也有从事教学、设计、股权投资的,可以说,职业棱角在慢生活面前慢慢褪去,乌托邦一点点闪烁着理想国的光芒。

    说是民宿,但其实更像是一方原生态农场。

    依山而建的农场由民宿、有机农场、生态茶场构成,后面是苍翠群山,前面有缓坡茶山虚掩,还有山间水库支流横穿,紧邻交通主干道,静而不偏。

    一天清晨,你从一卧软榻中醒来,洗漱完,你信步来到油菜花田,撷取一朵嫩黄插入鬓间,这片油菜田几个月后还能榨出纯正的菜籽油,不远处是一汪池水,鸭子悠游自在,它们的排泄物还能成为边上稻田的纯天然肥料。

    老杨说,通过生态的多样性达到小范围内的生态平衡,是他们期许的原生态、健康、持续的绿色生活方式。

    当然,“向阳舍”里还藏着12位创始人的私心。等老了,大家携家人而来,在这抱团养老,有茶、有地、有朋友。因此,“向阳舍”最重要的一则入住条件为:以家庭为单位,同样爱好大自然、向往乡村生活。

    多年后,城里人老杨活成了地地道道的山里人。

    他致力于打造的“茶文化主题”慢生活方式背后,是一条集茶叶种植、生产、研发、销售、展示,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成熟的休闲生活为一体的“茶文化产业链”。

    大抵是越来越接近他心目中生活的样子,最近的老杨,正在揣摩应该如何去“挑战”一种观念——“现在,更多的人认为茶是小众的,是有钱人才喝得起的东西,这无疑是将茶‘妖魔化’了,我要把它从过于文雅的境地‘拉’回土地里,回归它接地气的本质。”对于想要了解的职业依然是茶有关的茶艺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