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2版:乐享 360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7月2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造一方自憩之地

    记者 王心怡

    半路“出家”

    1997年以前,刘宁学的是金融,做的也是金融。

    许是客户相中了她的审美眼光,随口的一句“我家正在装修,你去参谋看看软装怎么弄”成为刘宁转行的契机。二十五六岁的年纪,一股子冲劲犹在,她离职创业的事,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寻常自然。

    十多年的时间里,她一直做的是美式风格的空间设计,也渐渐从半吊子设计师“磨”成了行内人。

    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这也造就了其自在、随意的不羁生活方式,没有太多造作的修饰与约束,不经意中也成就了另外一种休闲式的浪漫,同时美国的文化又以移民文化为主导脉络,既有欧罗巴的奢侈与贵气,又结合了美洲大陆的不羁。

    因此,最能代表美国居住风格的,一定是cozy这个词,这个词很难直译,有舒适、温馨、非常放松和惬意的感觉。像是法国、意大利这些老牌设计国家,始终端着“优雅”的架子,家具内饰极尽精致,可美国人是讲实用的,基本上就是怎么舒服怎么来,刘宁在做空间设计时也都遵循这个原则。

    那时候的刘宁,受欧美风气影响颇深,穿衣出门都是或干练或休闲的一身,谈事情手里不拿一杯咖啡反而会感觉不自在,整个人便是行走的cozy。

    我见到的现在的刘宁,呈现的则是另一种中式cozy——素白棉布长裙拖曳至脚踝,黑色长发简单地被挽到脑后,身体斜斜地倚靠在桌沿边上,嘴唇还嘬着一小杯淡黄色茶汤。

    改变是因为一杯茶。

    七八年前,朋友和刘宁约在一家茶馆小聚,点的是有着“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名的武夷岩茶。她就抿了一小口,嚼石头似的口感让她连连摆手,直到茶汤变凉也再没提起喝它的兴趣。约莫20分钟后,她感到心底泛起一阵花香,经由喉咙、唇舌向外沁出,她惊呼:“太神奇了!”

    外人说多少遍“岩骨花香”都不如自己亲身体验一把来得玄妙。

    也正是从这件事开始,刘宁的注意力慢慢从咖啡豆转移到了茶叶,从咖啡机转移到了茶桌,从美式转移到了中式传统。她说:“碰巧,越来越多的客户向我咨询中式传统设计要怎么做好看,某种程度上,也是客人的选择把我的设计方向从美式推向了中式。”

    中式风格怎么做?刘宁觉得,倒不如从一张茶桌怎么设计更好看开始吧。

    知其所然

    别看茶桌简单,很多人嗤之以鼻“不就是一张红木桌子么”,但古人喝茶,对桌子的讲究不只是一星半点。譬如,文人茶桌求意境,茶具边上配些绿植才好,禅茶茶桌求心境,点支禅香余烟袅袅恰妙。选择文人茶桌还是禅茶茶桌,除了主人的喜好外,还与周遭环境有关。

    于是,刘宁的“野心”扩展到了营造一方自憩之地上,专门为人打造一块喝茶的“净土”。找上她的,有想在自家书房划出一块喝茶区域的,也有想在自己经营的会所里开个茶室的。

    前不久,她接下了广州一个创业园的项目,上下两层1000平方米的地方全部要做成喝茶的地方,而且每个小区域给人的感觉还要不一样。与其说是设计师,刘宁更觉得自己像一个“空间的导演”,进入一个空间里,她就拥有了绝对的控场能力,除了对于空间的设计规划,连灯光、绿植等元素,都要为空间整体性服务。

    比如,她为其中一个小区域选择了一张枯树茶台,遒劲的枝干除了支撑茶台的作用之外,更让整个空间在视觉上呈现一种高低错落的立体感,当人身处其中时,即使你做的只是泡茶喝茶这样安静地事,你也能感受到生命无声的张力。

    采访中,我讶异于刘宁从美式风格到中式风韵的“无缝切换”,但她坦言,自己也曾被这两种迥异的风格“割裂”过。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刚开始,她发现翻遍自己的衣柜,找不到一件适合待在茶空间里的衣服,“你能想象自己穿着衬衫西装,正襟危坐喝茶的场景吗?”

    不过很快,刘宁适应过来了。

    为了学习怎么做好茶空间的设计,刘宁研习过不少相关视频课程,其中有一个片段让她记忆犹深。画面中,一位茶人安坐于一个复古传统的茶空间里,边上留声机吱呀吱呀地唱着西方古典音乐,随即响起的一句独白引发了她良久的深思:“当下,我们应该用一种怎样的方式去呈现茶文化?”

    茶空间营造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让人回到古代,而是给人一方安静地自留地不是吗?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能一边喝着茶,一边听着交响乐或是一边泡着茶,一边嚼块马卡龙甜点?刘宁觉得,想透彻了这些,做空间设计才更具有意义——空间设计,不应该只是想着如何用软装去布置空间,重要的是去探寻应该如何创造人与空间的关系,让空间体态折射力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对于想要了解的职业,刘宁提到了图书装帧。日日与她相伴的除了茶,便是三联书店里这些静默的书籍,如果书籍会说话,装帧设计人员应该是听到它们开口讲第一句话的人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