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激光手术治疗喉癌。 |
耳鼻喉头颈疾病,近年来因发病率高、病情反复、病程漫长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我市,各大医院相应学科也日渐扩大。作为此次我市重点打造的十个品牌学科之一,我市的耳鼻咽喉头颈疾病诊疗中心就设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 成为全市第一还不够,“3年内力争成为全省第一第二,5年内跻身全国知名学科,加强多学科协作,为更多难治性耳鼻相关疾病患者解除病痛。”这是学科带头人沈志森教授的宏愿。 现状 中心经常是“一床难求” 7月19日,宁波大学获批耳鼻咽喉头颈科学博士点,为全省第二个此类博士点,而此博士点的负责人正是李惠利医院学科带头人沈志森教授。 纵观这些年的发展,李惠利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可能是全院甚至全市最“风光”的学科之一了。 这里是全国内镜基地、首批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省市共建医学重点学科、浙江省卫计委与省残联发文的人工耳蜗定点单位、宁波市首批医疗卫生品牌学科、宁波市临床特色专科…… 这里还是长三角城市群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同发展战略联盟副主席单位,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及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目前正在筹建中国科学院王正敏院士工作站和全国主委吴皓教授工作站…… 如今,中心经常是“一床难求”。一方面,大量本地患者都选择了留在本地,“多快好省”地把病治好。另一方面,由于名声在外,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患者也慕名而来。 为此,两个病区100张床位经常“满员”,年手术量达5800余台,学科规模与手术量位列省内前茅。病患数及病种数丰富,三级学科齐全,配备相应专科手术室4间及专职手术护士8名,全面发展咽喉-头颈外科、耳科及鼻科等亚专业。 近年来,中心还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为核心,通过与神经外科、放射科、眼科等多学科组建MDT团队,旨在打造省内一流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治新体系,针对侵犯颅底、眼部等交叉学科的难治性耳鼻相关疾病,采用多学科团队共同协作救治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就在上个月,沈志森教授和该院血管外科联袂上演了一场高难度手术。71岁的楼先生因为耳部恶性肿瘤需要手术治疗。但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腮腺、颧骨、颅底,累及范围广,涉及部位复杂。最终,医生在多学科协作下完成了省内首例颞骨大部切除术+耳廓切除+腮腺大部切除术+面神经保护+颅底清扫+嵌式游离股外侧肌皮瓣移植重建术。目前楼先生已康复出院。 短板 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 作为甬上名科,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的耳鼻咽喉头颈疾病诊疗中心在人才队伍构建上已是可圈可点。 学科带头人沈志森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知名专家。此外,现有梯队中还有二级岗位专家1人,省151人才1人,宁波市拔尖人才第一层次1人,第三层次1人;中科院大学兼职博导1人,宁波大学耳鼻咽喉科学及肿瘤生物信息学博导1人,硕士生导师3名,已培养博士生1名,硕士生25名;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6人、住院医师7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16人。不可谓不重磅。 然而,甬上名科要走出甬城,成为省内、国内乃至国际名科,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人才仍是短板。“人才短缺会产生连锁反应,制约学科多方面的发展。”沈志森将人才队伍建设看做学科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最关键的要素。 他介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包含耳科、鼻科、咽喉科、头颈外科数个亚专科,这些亚专科好比学科的手和脚,没有健壮的手脚哪有强大的身躯?而人才就是构成手脚的筋骨。要发展亚专科就要吸引更多来自亚专科领域的高精尖优秀人才。 近年来,科室正在向高难度的学科领域进军,重点发展了耳鼻相关颅底外科、现代耳科显微学外科,而要在这些难度更高的领域有所突破就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对于科研而言,人才更是重中之重,不可或缺。”中心科研秘书邓红霞表示,目前虽然科研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课题,还承担了数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发表了SCI论文71篇,但与国内著名科室相比,无论在量和质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而这差距,只能由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人才来填补。 目标 5年内跻身全国名科 作为浙东地区的领头羊,接下来,李惠利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将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主委工作室,建立学科团队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附属医院及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医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合作体,聘请客座教授,大力引进与培养人才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提升我市耳鼻咽喉科学的水平。 三年目标是,DRGs省内排名进入前二,使耳鼻相关颅底疾病进入省内前二;现代耳显微外科进入省内前二;头颈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入省内前二;向高难度技术领域突破,成为集临床、教育、科研三位一体的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并辐射至舟山、台州、绍兴等地。 五年目标则是,成为全国名科,并拥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 为此,科研需要进一步强化。“在品牌学科建设周期的3年内,我们通过制订各种管理制度,与国内外顶尖医疗机构或高等院校合作,提供足够的学习交流机会,引进与培养高技术、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使学科科研水平更上一层楼。”沈志森说。 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也将有大动作。“过去5年,科室培养了一名博士,我市领军与拔尖人才第一层次1名,第三层次1名,并选送了4名业务骨干到欧美国际顶尖医疗机构长期学习。未来3年内,科室将争取培养博士2到3名,引进1到2名。”沈志森透露,人才建设也得到了医院的大力支持,院方今年5月份出台了《人才培养和发展五年规划》,每年投入1200万元用于人才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