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 崔引 摄 |
未来的楼宇会是什么样的? 当你来到单位,门禁系统识别出你的人脸后随即解锁; 走进办公室,办公室的窗帘已经根据室外的温湿度和光照情况,把窗帘下降到合适的高度,空调会根据预约时间自动打开灯光和空调; 当所有人离去的时候,公共区域的灯光空调等会自动关闭,同时自动启动灌溉室内的绿植…… 见习记者 马欣宜 上周日,东南商报第二十五期创业分享会的现场,通过几个展板,郑元杰为读者们展示了这幅颇具未来感的智能建筑图景。这一切的实现,有赖于郑元杰的NAYOTA建筑物联网大脑。 “可以把NAYOTA想象成一个大脑,各种设备就是神经元,通过大脑去控制神经元。”郑元杰打了个比方,通过NAYOTA边缘计算和窄带物联网技术,这个“大脑”可以快速的接入和控制整栋楼不同楼层的所有设备。除此之外,通过可视化边缘物联网平台,使用者即使对编程一窍不通,也可以也像安装电灯泡一样安装楼宇物联网设备,像搭积木一样构建个性化的物联网需求。 “我的梦想,就是给每幢楼宇安装这样一个大脑。”郑元杰在创业分享会现场激情澎湃地说。 踩准行业脉搏 郑元杰认为,创业最重要的一点之一,是要对自己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而他创立NAYOTA的初衷,就是基于自己对建筑行业和物联网行业的判断。 一是过去20~30年的时间里,房地产市场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从一个纯粹的卖方市场,经过众多调控以后,慢慢朝买方市场转变。在之前,几乎所有的房地产企业都是以销售为导向,并没有以运营为导向。这是产生运营环节能耗过高、成本过高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工具满足高效集约化管理是刚需。二是物联网的成本趋势,从最初的2008年的概念到2018年窄带等技术的出,大幅度降低了物联网的实施落地成本。 第一大趋势是窄带物联网,解决了传统楼宇智能改造实施是个比较麻烦的问题,通过窄带物联网技术,楼宇的大脑可以在避免穿墙拉线的情况下连接各种以后的和新装的设备。 第二个趋势是EDGE COMPUTING(边缘计算)。 “物联网与互联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数据的体量。”郑元杰说。 在数据量巨大的情况下,现有云计算反而成为了一个瓶颈。并且如果完全仰赖云来处理数据,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造成整个系统的瘫痪。边缘计算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个趋势是AI(人工智能),毋庸置疑的是,AI会越来越聪明,不光可以处理简单逻辑关系,还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预判并阻止意外的发生。 第四个趋势则是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云计算带来的中心化问题——所有的资源过于集中在行业巨头手上。 “把区块链用好了,就不再有用户的概念,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我认为接下去区块链改变我们这个行业。”郑元杰说透露,小盒科技于年底还会有一个涉及区块链的项目上线。 头两个趋势的出现,解决了物联网的连接问题,后两个趋势则为物联网赋能。 “为什么说2018年是物联网的元年,就在于这些技术趋势在今年获得了切实的发展,物联网的投入可以同未来一到两年内获得回报。”郑元杰说。 因此,NAYOTA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场景,未来,这些技术会像今天的电灯泡一样,融入人们的生活,而郑元杰创立NAYOTA的愿景,就是希望能让物联网从一个复杂的概念变得简单实操,让数据真实驱动生活。 找准客户痛点 郑元杰认为,创业者选取创业项目的时候,首先要问自己两个问题:你到底为客户提供了什么价值?是不是有足够支撑你持续发展推广的动能? 创立NAYOTA的过程中,郑元杰一切的价值判断与取舍都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 之所以选择了建筑行业作为应用领域,是源于郑元杰的判断:“建筑体的增量从2015年开始基本趋于平缓状态,增速下滑,居民负债率高达50%,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我认为建筑行业会从卖家市场转向运营方市场,这是必然趋势,事实上现在你就会发现大量物业开始做运营了。” 郑元杰的判断并非没有依据,据住建部公示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的运维市场份额达到4000亿元,行业从业人员达到2000万,增幅35%。一个15万平米的公共建筑,建设造价7亿元,而50年运维中要消耗高达17亿元的费用,平均每年年消耗的运维成本预计在3400万元左右。对运营方来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楼宇的能耗成本高,节能依赖制度和经验,又很难有效执行落地。又比如安全问题依赖经验和制度,缺乏数据支撑,很难做到安全预测,隐患难以阻绝。 有痛点就有市场,NAYOTA的诞生就是找找准了现有楼宇运营所存在的种种痛点,这也是未来NAYOTA的发展前景所在。借助NAYOTA,孵化载体的管理者得以更加简单、便捷的掌握整个空间运营情况,优化空间资源调配,提高载体的运营效率,甚至优化空间的运营和管理模式,达到降低建筑设施运维成本、能耗成本、安全预防成本的目的。人性化的细节设计,也能让工作者的热情和创造力被充分激发,让办公成为一种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