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3版:乐享 360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8月0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靠“玩”玩具赚钱

    记者 王心怡

    “我们要找有创造力的人。当然还要很喜欢玩具。”

    这是乐高在2014年4月底成立上海办公室之后贴出的设计师招聘需求,一份在玩积木中消磨掉大部分时间的工作,听起来很有吸引力。

    乐高,在玩具界被认为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它面向儿童,却在全球各地拥有大批量的成年人粉丝,他们着迷于不同系列的乐高玩具所包含的故事和情节,也逐渐在玩着玩着就转行当了乐高概念设计师或者是乐高搭建师。

    2016年,在宁波开了一家乐高MOC(“My Own Creation”的缩写,意为“我自己的创作”)作品设计工作室的钱永杰,最开始是在宁波老牌社区网站互联天地做IT的,“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时候,我们做社区网站的算是做到头了。”

    1 兴趣搭砌出来的事业

    IT做到头了,但钱永杰的心灰意冷并没有持续太久,他在女儿常玩的一堆乐高积木里发现了潜在的商机,“女儿出生后,就琢磨着给她买玩具,刚好朋友推荐我试试乐高,这一试,反倒是我先入坑了。”

    刚开始,他都是按部就班地按照说明书上说的手法来搭建,画的飞机就搭飞机,画的别墅就搭别墅,后来搭的模型多了,看的作品多了,摸的颗粒多了,便有了自己的想法——同样的这数以千计的小颗粒是不是也能够搭建出既定模型之外的作品?

    答案是肯定的,他利用搭建一栋别墅的所有颗粒拼出了一个小花房,这也是他第一次在MOC上的小尝试,而把心中所想变成现实,其实正是钱永杰眼中,乐高带给人的乐趣所在。

    初级的玩家,买的是乐高的套装,每个套装都有各自的主题,玩家只需要像模像样地把颗粒搭建在一起算大功告成了,做屋顶的颗粒就只能放在屋顶,放在飞机上算是怎么回事呢?可在高级玩家眼里,这一个个小颗粒都是独立的个体,只要你能想得到,你需要这个颗粒出现在哪,它就应该在哪,而且毫无违和感。

    有次,搭建一座川西民居废了他不少心思。在翻阅了不少建筑类书籍后,他发现,川西的建筑,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这种风格表现在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传统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

    好不容易用现有的颗粒搭建出大体模样后,他遇到个问题——红灯笼从何处寻?乐高的所有颗粒中,并没有为中式灯笼特意建模,而少了灯笼,建筑则少了一味风韵。

    钱永杰最后在乐高人仔头部这一颗粒上找到了替代灯笼的可能性,不论大小还是式样,远远看过去很像。他说,乐高MOC拼的就是脑洞大小。

    根据测算,每块正版乐高颗粒都能重复使用最多一万七千次,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脑洞够大,每一块小颗粒都能呈现出至多一万七千次的可能性。

    脑洞大,最早可以溯源到他小时候,从小就喜欢动手做一些创意的事儿,比如画画,比如搭积木。那时候,小小年纪的他就在思考怎么用拼车子的积木去做出一艘船来,长大后这些迸发的灵感自然而然也就外化在了乐高玩具上。

    2 积木世界里的人情世味

    当然,创意之外,乐高搭建师还需要对每块颗粒的模样以及它们能做什么烂熟于心。

    两年里,工作室放置乐高颗粒的柜架从两排增加到了六排,囊括了2000种上百万块的颗粒。因此,乐高搭建师这个职业不仅赚钱,更烧钱。

    乐高颗粒有多贵?一片树叶形状的颗粒要卖到4.7元,往往搭建一颗大一点的树就要花上六七百元。这与他对全球社区论坛上的乐高爱好者的观察也有一定的契合度——玩乐高MOC的成年人以“30岁以上,有一定经济基础男性”为主。

    钱永杰也说,一个乐高作品往往能卖出6位数的价格。很多人不理解,一个“玩具”为什么能卖得这么贵?可每个从他手中出去的乐高作品,他都把它们视为手工艺品,贵的不仅仅是原材料,更是创意和心思。

    目前,盛大游戏、腾讯等“不差钱”的公司都找过钱永杰,由他来为公司定制游戏场景复原或是办公楼宇搭建等。

    不过,有几个作品却偏偏不是为了买卖而创作出来的。土身土长的宁波人钱永杰,用乐高还原了宁波地标性建筑鼓楼和天封塔。在他看来,鼓楼和天封塔是一个有情境的载体,建筑物的文化背景、城市的时代气息、人们的历史记忆,都应该被一一呈现。

    “每搭建一个模型,我都会先搜集大量照片和背景信息,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我看一个建筑或一个物件,就会自然地在脑中联想如果用乐高积木来搭会是什么样,然后拿着不同的零部件去尝试,对比建筑物的细节,鼓楼和天封塔中的细节,就是这样‘试’出来的。”普通人眼里的万事万物,在钱永杰看来全是变成乐高后玩具化的模样。

    搭建天封塔前,钱永杰从来没真正地踏上过这座六边形宋塔。第一次去时,他里里外外、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地为天封塔拍摄了几百张照片,但回来一看,仍旧觉得不够,前前后后跑了十多趟,精确到飞檐上的榫卯结构都被摄入手机里才在脑海里还原了天封塔一个大概。

    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如何搭建出天封塔的“逐层递进”之感。起初,他上面一层搭建得要比下面一层小,可这样一来,整座塔就变成一个无比锋利的椎体。多次尝试后,他采用每两层一个变化的方式,既保留了真实性,又在结构上立得住。即便如此,他还是觉得留下了些许遗憾,“塔身由于颗粒本身原因没有选择更接近真实的深红色,实属无奈。”

    对于想要了解的职业,他提到了漫画师,从创意层面来说,他觉得漫画师与乐高搭建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