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全球甬商 面对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8月1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孔燕波:显微镜行业里的“女汉子”

孙燕波与技术人员讨论新产品。

    “成功永远都不属于知难而退者”

    孔燕波只有高中学历,却担纲着一家专注于研发、生产专业仪器制造商的掌门大任,并带领其跻身成为中国光学行业强企之列,凭的是啥?实际上,在业内,高中学历的孔燕波早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科技型企业家。

    “一家光学仪器生产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孔燕波深知这一点。为此,她通过不同途径去浙江大学学习光学工艺,她的第一个工作岗位,便是技术部。与技术部门、设计人员一起讨论产品的开发、质量的提高,一起解决客户要求,持续更新产品,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是孔燕波最为津津乐道的事情。

    华光生产的光学镜片与美国公司配套的镜头部件合作了10多年,但前几年,因为美国市场竞争激烈,客户为降低成本改正了设计,把光学玻璃的镜片改为塑料非球面镜片,这让企业一度犯难。孔燕波就带着技术人员亲自到研究单位去请教,了解生产设备和模具加工;请来光学设计教授帮忙设计产品的光学参数;到香港理工大学去加工高精密的塑料非球面模芯,不惜重金开模具、订设备,亲自指导试制新产品。经过调试、分析、记录、调整、摸索、改进,最终,顺利交样。

    “成功永远都不属于知难而退者。”孔燕波的语气那样坚定,她坦言,“或许,正是因为我只有高中文化,才会对技术更加渴望,而又因为我跟着顶尖的人学习技术,才更了解核心技术对于一家专业仪器制造商的意义之重大。”

    2011年,孔燕波管理下的华光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而这些年,她所带领设计开发的教育显微镜、测量显微镜等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与浙江大学光仪信息系合作,开发了高精密数字干涉仪、显微图像测试系统、高性能显微镜等高科技产品;其合作开发的显微镜图像采集处理和输出软件系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和宁波市高新技术产品称号。

    “细节上考虑企业的未来有多重要”

    大多数企业都喜欢生产品种少、批量大的产品,而不喜欢批量又小、品种又多的。但孔燕波却尽量满足客户提出的“高质量”“新品种”“量身定制”要求。

    “你知道,细节上考虑企业的未来有多重要吗?这30年,我深深体会到其中的奥妙。”说这话时,孔燕波的眼神中流露出一道女企业家独有的细腻和智慧。她始终认为,客户提出苛刻的要求恰好是企业自我优化、改进,紧紧地跟上市场需求,实现差异化生产的动力所在。

    长期以来,孔燕波只允许公司生产中高端产品,坚决不做质次价低的低端产品。曾经有供应商提出,“只要价格低一点,质量差一点没关系”,但被孔燕波婉拒。她说,“我们宁可没订单,也要保证质量,不能因为这样的订单,影响企业花费了几十年时间在行业中建立的声誉。”

    几年前,欧洲一家知名经销商提出定制产品,但要求比国家标准高得多时,孔燕波却欣然接受了。

    用过显微镜的人都知道,使用时两只眼睛所看到的图像要基本一致。根据国家标准,左右双像差距允许有0.02毫米以内误差,上下则是0.01毫米。但这名欧洲客户要求左右双像差距控制在0.01毫米以内,上下0.005毫米以内。此外,国家标准规定显微镜观察物镜变换时聚焦成像允许在1.2毫米以内偏移,而这家客商则要求缩小一半。这样的要求对大批量生产的厂家来说,难度不小。

    后期装配过程中,因为产品精度要求高、矫正速度慢、效率低,甚至有员工抱怨,“客户要求这么高,别接这种单子”。孔燕波却说:“我们生产产品,最终目的是要满足客户需求,得到信任,这样企业才有生命力,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安于现状又拿什么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如今,这家客户成了华光的重要大客户。

    企业家的格局,决定了企业长远发展的格局。在德国、瑞士、美国、日本等客商的各种苛刻要求下,孔燕波不惜代价改进模具,提高装配精度,看似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和心血,但公司的实力却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所追求、强调的质量虽然看起来费时费力,但产品人无我有,才能有无可匹敌的竞争力,小小细节上的提高,倘若能看见大未来,何乐而不为?”孔燕波反问。正因如此,金融危机时,不少同行不堪重负,倒闭歇业,孔燕波的企业却在径自发展。

    “多亏了我身后这强大的‘后援团’”

    孔燕波的坚强后盾不光有爱他的先生,还有父母、公婆、姑嫂、妯娌,他们都让她得以专心专意地应对事业中一次又一次挑战和考验。这让孔燕波深觉欣慰,更引以为傲。

    “你或许很难想象,我从结婚起,便和公婆,还有叔嫂、侄子、侄女住在一个屋檐下,却从未有过半点嫌隙。”孔燕波说。

    “参加工作30多年来,为了公司的成长、发展,我将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因为年轻,我一度疏于对家庭和孩子的照应。这一切,多亏了我身后这支强大的‘后援团’。”说到这里,“女汉子”的感性溢于言表。

    1994年,孔燕波第一次出国参展,也是第一次离家长达十几天。“出差回来后,婆婆告诉我:‘孩子好几次问我,妈妈怎么去了这么多年还不回来呀?’当时儿子才6岁,他许是觉的我离开了好长时间。婆婆就问他,‘那等妈妈回来,你还认识她吗?’儿子回答,‘等妈妈回来,她老了,我也长高了……’”

    对孩子的亏欠越多,对公婆、家人的感激也便越发深刻。每次出差,孔燕波都要买上一大堆礼物,公公、婆婆、叔叔、嫂嫂、先生、孩子、侄子、侄女,一个都不会落下;逢年过节,她会为公婆、嫂嫂,还有孩子们备好新装,邻居都羡慕她们家两妯娌,相互关照,主动承担,从来不分你我;若有闲暇,她也会为家人精心安排一场旅行……“我喜欢旅行,更爱用相机为家人记录温暖、和谐的画面,我也会陪父母、公婆聊聊家常,偶尔也做几道小菜,不过,我更擅长于‘外联’,那么,家里的柴米油盐就难免要嫂嫂多费心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