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心怡 漫画师毛哈打心底觉得,现在的产业环境里,漫画师并不好做。处于金字塔顶端的职业漫画师有,却是少数——收入都比较滋润,光奖金和稿费拿到手软,但更多的是金字塔底端的那批兼职漫画师,他们从事着设计、策划其他行业,全凭乐趣和爱好抽空扎进漫画创作中。 不管哪种状态,毛哈还是坚持认定,没有轻松的漫画师。既当过职业漫画师,“悬崖勒马”后,现在兼职画着漫画的他,自然有说这番话的权利。 他说,兼职不是中断,总有一天还是会返回到职业道路,哪怕六七十岁了,有一部传世作品的梦想始终没有断过。 1 被《龙珠》启蒙的漫画世界 日本漫画家鸟山明创作《龙珠》时,大概不会想到它能影响一代人。 漫画最初在日本《周刊少年JUMP》杂志上连载了近11年,漫画单行本在日本售出约1.9亿本,在全球售出约3亿本,是历史上位居销量第四的漫画以及销量第一的日本漫画。 传到中国后,这部漫画让人痴迷到什么程度呢?毛哈一语点破:“仿佛是让想看《射雕》的人看了《东邪西毒》。” 第一本海南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七龙珠》是他在上海读大学的哥哥带给他的。这本漫画,重新定义了他对小人书的看法,也瞬间打开了他漫画世界的大门。初中那会儿,他和小伙伴几乎人手一本,废寝忘食地看,一度和父母老师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主角孙悟空双手手腕扣在一起释放龟派气功时的场景,多次出现在他的梦中,并外化在他和小伙伴嬉戏打闹上。 一般人到这个层面就足够了,可毛哈显然不愿意停留在“漫画爱好者”这个身份上,他拿起笔,效仿着《龙珠》的画风,在学校发的练习册上涂涂画画。 相比于其他人对人物面部、身体细节的精致描摹,他更在意的是,如何在一方白纸上表现人物的动作和状态,这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 当周围所有人都觉得毛哈可能会就此走上美术生的道路时,他为自己选择一条“曲线救国”的方式——上普通高中,报考广告学,钻研设计。说起原因,他很拎得清:“那时候,国内整个文创环境对漫画师、插画师都不算太友好,比如脑力劳动被忽视、版权被漠视等。” 大学毕业后,他干了一段时间的平面设计、品牌策划后,生活无虞倒是没错,可他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漫画作品和一群漫画角色”的念头压抑着、跳跃着、叫嚣着、翻滚着。 2012年,念想终破壳。 因为宁波没有专门的漫画公司,毛哈辞职去了宁波一家动画公司,尝试从分镜叙事开始做起,也就是把文字剧本画成画面形象,再交由动画师制作。从分镜叙事单个环节来讲,这里和漫画几乎是沿用同个逻辑。但几个月后,毛哈还是觉得不满意,他觉得,一个好的漫画师绝不是画的有多精致,而是想法创意有多好。 2 职业漫画师的路不好走 毛哈决定单干。 读书的时候,他曾尝试给小说《悟空传》画了几张同名漫画,如今重新“捡”起来,用更加成熟的笔触去描绘“西游宇宙”里,悲剧英雄孙悟空和唐僧等人对命运的抗争,在“有妖气”漫画平台上收获了673.4万点击量和数以千计的的评论。这其中,有句短评让他印象深刻——“为什么不画自己的原创漫画作品呢?” 他愣住了,是啊,为什么不画原创作品呢? 没有准备太久,他就完全扑在了一个全新的故事中去,受《盗梦空间》和《黑客帝国》两部电影启发,创作了《潜意识空间》。漫画中,他将人脑中的意识拟人化成一个角色,“假设你说服别人的过程,在潜意识空间里,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你的潜意识跑了出来,打败了别人的潜意识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意识是一个说简单也简单,说困难也困难的事情。” 毛哈用两个月时间先画了一集,共28页,放上平台后,编辑向他约稿,问他能不能周更连载,他欣然同意。现在想起来,他是“亲手把自己推入了火坑”,一周时间里,他需要完成编剧、分镜、绘画、背景、台词、润色一套流程,交给编辑8页完整的漫画。也就是说,按照以前进度,他需要两个月里画出64页,多出来的36页无疑成为压在他身上的一座大山。 但毕竟是人生中最接近梦想的时刻,咬咬牙也就上了。 连续半年里,他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宅在家里和时间作斗争,画一会儿,躺一会儿,几乎每天都要赶工到凌晨,才勉强赶上周更的时间节点。即使这样,每个月也只能拿到一千多元的稿费,究其原因,他画的内容对不上读者的口味。 编辑劝他,“是不是可以把人物面部画得帅一点?是不是故事剧情打打擦边球?”他十分感动,但还是拒绝了。毛哈想画的是,过了20年后再回过头来看,依旧充满生命力的作品,一时妥协得到的快感对不起自己的梦想。 喜欢这部漫画的读者是真喜欢,他们反复在评论区刷着“加油吧!题材很棒!”“你的作品细节真心比其他的好。”“非常喜欢,可惜没什么人看。”“日常催更。”…… 但首先还是要活下去。从职业漫画师这个职业刹车后,毛哈现在又回归到了广告公司做品牌企划相关的职业。不过,也正是上述这些细微末节的感动,让他做出文章开头“总有一天还是会返回到职业道路”的决定。 对于想要了解的职业,他提到了甜点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