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荣 “慢慢瓦解,顷刻崩塌。”这是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对商人生意失败的描写。当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票质押触及平仓线,甚至开始在信用债市场频频违约时,“明斯基时刻”像是一头灰犀牛冲了过来。 美国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认为,经济好的时候,投资者倾向于承担更多风险,直到超过收支不平衡点而崩溃。2017年,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在提醒如何守住不发生系统风险底线时曾表示:“如果经济中的顺周期因素过多,传导到市场过于乐观并造成矛盾的积累,从而到一定时候出现‘明斯基时刻’。” 宽松的好日子过惯了,但今年融资环境却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最终导致预期逆转,越来越多资金开始撤离,融资成本一度飙升;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却开始坠入冰点,日成交已不及牛市巅峰时期的十分之一,股价又缺乏买盘支撑。多种因素叠套之下,许多企业面临资金危机。 截至今年6月底,两市有5700多亿元股权质押低于平仓线,累计超过40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相关预警。随着市场持续低迷,这类警示在8月又有抬头之势。 对于身陷危局的企业而言,对周期和市场误判是主要原因。但追根溯源,引发“明斯基时刻”还是在于在缺乏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的背景下,企业继续追求简单的规模递增式投资扩张。 不过,对已陷入危机的企业,还是应区别对待。玩投机性融资、庞氏骗局的,留下的只能是一地鸡毛;对于那些专注于实业,但时机误判的企业来说,则应考虑给予它凤凰涅槃的机会,债转股等多种融资形式是一条途径;但最关键的还是切实改善当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尤其是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努力完善供应链金融服务,将单个企业不可控的风险转变为整体可控风险。 做企业九死一生:激进一点,明斯基时刻随时可能会来到;保守的,没有核心技术,更是慢性死亡。要摆脱明斯基时刻的影响,还是要掌握核心技术,以实业为根本。而在经过一个漫长周期的等待,前些年部分雪藏实力的产业资本,也终于等到了雪崩后裸露的投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