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财富 创业分享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8月2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落差才有创业价值

“纪帮主”有一套生意经

记者 崔引 摄

    记者 薛智谊

    纪鸿聪一身休闲打扮,走上前分享。台下是期待已久的30多位创业者。

    8月18日下午,东南商报创业分享会(第28期)邀请了“生意帮帮主”纪鸿聪分享。分享场地选择在他自己开的一家茶馆,在江东北路普思小镇。

    “纪大帮主”的名头和微信公众号“宁波创业圈”的报道《北大毕业的他一手建立“生意帮”,人称“纪帮主”,用互联网重新定义制造业!》,让报名这期分享会的人络绎不绝。

    考虑到场地原因,我们不得不临时限制了人数。

    作为东道主又是分享嘉宾,“纪大帮主”对分享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介绍了他创业后“大起大落”的人生,也分享了他的“生意帮”模式。

    1 大起大落 连续创业者愈挫愈勇

    纪鸿聪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是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也是一位连续创业者。

    他曾参与创办了后来(2014年)在深圳A股上市的“视觉中国”,这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版权图片交易平台。

    从“视觉中国”出来后,纪鸿聪又创业了。他在北京做起了餐饮外卖,不料遇上“非典”,厨师都跑光了,他也负债累累。后来,纪鸿聪来到宁波,加盟宁波神化化学品有限公司从事期货交易,与神化公司签订了12年的劳动用工合同。

    纪鸿聪变成了“空中飞人”,成了航空公司的金卡客户,经常飞往纽约、伦敦。

    “如果回首人生,只剩下买入和卖出,这太没劲了。”分享会上,纪鸿聪坦陈了他创业的原因。

    2015年1月,他和几位北大同学一起开发了“生意帮”平台。一年多时间的“地推”,15000多家工厂被他们“赶”到了平台上。

    “生意帮”刚开始做的是企业老板与老板的连接,2016年对接成功了1亿元,但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这个模式注定走不长久。

    就在公司的1000万元资金烧完后,纪鸿聪拿到了一笔风投,企业得以“续命”。

    2 离散制造“唤醒”沉睡产能

    2016年9月,“生意帮”开始转型,推出了“虚拟工厂”模式。招聘了专业的工程师,开始自己接单。

    对从未做过制造的“生意帮”来说,建立稳定的质量管控体系成为一大挑战。

    而“虚拟制造”的新模式很难被一些传统公司接受。它们要求它的供应商是实体企业,“生意帮”在它们眼里,只是一个贸易商。

    但纪鸿聪坚信“虚拟制造”和离散制造有前途。

    “以产品为中心的工厂,现在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纪鸿聪说,现在工厂接到的订单都越来越小,如一家有规模家电企业,以前接到的洗衣机订单动辄百万台,而现在才二三十万台。

    中国很多制造企业开工严重不足,面临“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大量过剩产能需要盘活。而离散制造将重新定义产能,“唤醒”这些沉睡的产能。

    “我们把生产分成不同的工序,不同的工序在不同的车间完成,再用车队连接各工序,而线上就是一个‘虚拟工厂’。”纪鸿聪说。

    离散制造有多快?2017年4月,共享单车“小黄车”找到“生意帮”,希望50天内生产出470万个耐刮的车牌。这意味着一天要生产20万个,这个订单共有13道工序,工期短,要求高,没想到“生意帮”通过离散制造,27天就交货了,而且性价比高,一前一后两个车牌,一套才5元,比同类公司的报价每套便宜了3元以上。

    3 怎么找到创业的切入点?

    对创业“老兵”纪鸿聪来说,他的深入思考让他对创业有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有落差才有创业的价值,如个人能力与岗位存在落差,才有了招聘网站;订单与产能不平衡的落差,让“生意帮”有了存在的价值。

    纪鸿聪说,创业者要给自己一个闪亮的标签,如人们都称他这“纪帮主”,说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人们自然会第一时间联想起“生意帮”。

    纪鸿聪的分享很朴实,也很实用。分享之后的提问环节也非常精彩。

    问:“生意帮”的模式可以复制到其他行业吗?如果竞争者多了,你怎么办?

    纪:我倒是希望中国制造业领域涌现出十来个像我们“生意帮”这样专业化的生产组织者。这个市场足够大,像金属部件和塑料部件市场的规模,中国就有20亿元。大而全的工厂,“规模不经济”,它们的潜在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出来。

    问:创业初期,我想用股权激励的方式绑定人才,这样好吗?

    纪:能用钱解决的事情就不要用股权去解决。股权相当于结婚证,如果双方合作出现裂缝,对公司影响会很大。给人才股权,意味着人才要少拿工资,而创业之初的股权其实还只是画的一个饼,还不如真金白银实在。当然,如果人才对创业项目的预期与创始人完全一致,可以考虑采用股权的方式。

    问:我们是一家技术型公司,运营是我们的短板,公司两个技术团队同时在做两个项目,彼此缺乏交流,有点各自为政,怎么办?

    纪:技术员带队缺乏运营能力是不少技术型创业者的通病,自然要找到懂运营、擅长运营的人。

    问:你感觉宁波的创业环境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有些什么不同?

    纪:不同的当然有很多,创业者还要懂得宁波的创业环境,在北京等地,创业项目可以先估值再生存、发展,但宁波要先生存再讲故事。在宁波,创业项目去估值意义不大。

    问:怎样找到创业的切入点?有什么好的创业项目给大家推荐一下呢?

    纪:我看好导医类项目。美国就有导医台,告诉患者先看哪个医生,很有市场。我们可以开发一个小程序,通过标准化的问诊流程进行初诊,然后推荐患者看哪个医生,整个过程可以AI化。创业的切入点,在互联网时代很容易实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