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失控” 问题来了。这些企业家不聪明吗?他们看不懂KK吗?显然不是,他们是商业世界里食物链顶端的人,他们也一定有组织管理的经验和洞察力。但是,为什么最终还是与KK的主张背道而驰呢? 我的答案是,他们根本不敢“失控”,或者说,“失控”根本不是他们去解锁组织转型的钥匙。现实中,我接触了大量需要组织转型的企业,样本数量至少有50家以上,我与这些企业的老板都是经过深度交流的。所以,我大概了解一点他们的心态。 他们的表达可以翻译为:“穆老师您最好给我找到一种方式,能够让我激活一线,让他们按照用户的需求灵活决策,但是(请注意,但是之前都是虚的),也一定要让他们足够听话,能够按照我的要求来做事。” 这个有点难吧?又要灵活,又要听话?那我就会反问一句:“如果在灵活和听话之间需要有个优先级,您让什么优先?” 此时的老板们通常说:“我认为这个并不矛盾,我们设置红线,前线灵活、小兵团作战,不是挺合乎逻辑吗?” 哪有这么简单?这是典型把奥赛题看成是送分题(觉得太简单),把必答题看成是附加题(觉得没有必要回答)。关键的问题是,这条红线划到什么位置?千万不要觉得您企业的后台职能部门有足够的觉悟,当他们在“一管就死”和“一放就乱”之间平衡时,天然的决策倾向就是“要管住”,就会矫枉过正。他们甚至会产生一种道德和能力上的优越感,希望凌驾于一线来做决策,实际上,他们却听不到前线的炮火,只能是“隔岸观火、独断专行”。 老板的内心戏相似,在“业务成长”和“确保控制”之间,他们通常还是会选择后者。当然,这没有任何问题,KK大可以从宇宙系统的高度来看问题,在这个上帝视角里,所有人都是蝼蚁,他看到的是世界整体的逻辑。但作为企业家来说,他们又能够用这种视角来自我安慰,对自己企业有可能出现的“失控”无动于衷吗?现实是,他们根本承受不起,于是所有人的最优策略选择都是“控制”! 于是,一群号称拥抱互联网的企业家们,一方面在面上把《失控》放到办公室的案头上,另一方面则在心里把《失控》放到了行动的禁区里。 “释放”而非“失控” 如果KK陈述了未来,但追逐这个未来的成本又是我们不能承受的,有没有另外一条路呢? 前两年,KK造访海尔,与张瑞敏先生讨论企业转型。KK给出的建议是,企业要通过转型来拥抱这个时代,就一定需要失控,这可能是从一个顶点坠下去,再爬升起来的过程。张瑞敏先生当时就提出了疑问:如果让海尔这么大一个企业经历下坠,那可不是一个小成本,而且,还能爬起来吗?他坚持的这种思路也贯彻到了海尔一直以来的转型过程中——转型要转,但业绩不能下降。 就我来说,更喜欢用“释放”而非“失控”这个词语来描述未来组织转型的方向,释放是一种在控制框架(而非细节)内的爆发,而非在混沌状态中寻找机会的赌博。或者说,这是一种处于混沌和秩序之间的混序状态。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企业的组织模式应该走向平台化。一般的认知把平台型组织分为两个部分:前台接触用户,获得用户刚需之后组织资源,形成解决方案,实现商业价值的变现;后台则提供资源、设计规则、划定红线、实现企业整体数据化运营。但这种认为前台和后台可以自动协作的想法未免也太过简单,另外,即使能够自动协作,企业就不会担心这种松散的管控模式会造成“失控”吗? 没有看懂的是,平台型组织最缺的是中台。中台执行“投资评估”和“投后管理”职能,确保前台能够“跑起来”,但又“不跑偏”,这就是我所谓“释放”的要义。 其实,每个企业都拥有我们难以估量的“潜能”。往小了说,这种潜能是员工被压抑的“能力”和“意愿”;往大了说,这种潜能是员工可以盘活的一切资源。而让这种“潜能”陷入囚徒困境,不能被释放的瓶颈,正是在于传统金字塔组织形成的牢笼。 所以,我致力于推动企业向平台型组织转型,只有这样的组织模式,才能通过“激活个体”来“激活组织”,释放出企业那些冰山之下的“潜能”,实现指数级的增长。 我们可以追随趋势,但千万别迷失自己。KK虽好,不要贪杯。企业需要释放,而非失控。 文章摘自《释放潜能:平台型组织的进化路线图》,作者穆胜,本书已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推荐理由: 传统的组织模式中,企业逃不出“员工动不起来”和“创新乏力”的宿命。互联网改变商业逻辑的同时也改变了组织逻辑。平台型组织是匹配互联网商业逻辑的组织模式,它赋予了基层员工更多的责权利,能够在需求侧灵敏获取用户刚需、在供给侧灵活整合各类资源、用“分好钱”的机制激活个体去整合各类资源满足用户刚需,形成供需之间的高效连接。 打造平台型组织有两大主题:一是通过设计精巧的激励机制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市场的压力,确保各职能并联劣后、用户付薪、动态优化;二是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形成前台、中台、后台的协作关系,让中台调用后台的资源和机制,“赋能”和“激励”前台灵活作战。在平台型组织上,如果能有效布局资源的协同关系,将使企业走向下一阶段——生态型组织,获取更大的生态红利。 《释放潜能 平台型组织的进化路线图》提供了一套来自实战的落地方法论,帮助企业用开放、灵活的平台型组织让 员工成为自己的CEO,释放出企业指数级成长的潜能。 作者介绍: ◎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创始人;Thinkers50思想实验室(中国)秘书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 ◎跨界学者,同时拥有管理学博士、管理学硕士、法律硕士和经济学学士学位,在商业模式、战略管理和组织管理等多个领域都有深度研究,更拥有数十个行业的研究积累。 ◎担任中兴通讯、华夏航空、首创热力等知名企业常年顾问或独立董事,是海尔研究院商业模式转型领衔专家,也是多个互联网公司的天使投资人。 ◎《中欧商业评论》《中外管理》等国内一线商业媒体的专栏作家或撰稿人,长期在电视媒体上担任独立财经评论员。 ◎提出了“云组织”概念和理论体系,是国内研究互联网时代组织转型趋势的先锋学者。 ◎提出了“私董会2.0”的工具方法,并组建了国内知名私董会社群——胜宴私董会,成为数十名高成长企业家的私人总裁教练与幕后智囊。 ◎已出版《叠加体验》《云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新逻辑》《私董会2.0》等畅销商业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