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封面报道 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8月3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如何切换“跑道”?

    智能制造是转型升级必经之路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深化应用,上规模民企积极运用新兴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

    171家企业中,共有155家企业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占比90.64 %,同时衍生出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四个维度的变革。

    雅戈尔已完成对精品西服车间进行改造,自主设计整套MES系统,目前可实现单套西服工业化定制,建立了数据驱动型营销模式。2017年度,雅戈尔品牌服装版块完成营业收入48.19亿元,同比增长12.74%;实现净利润7.59亿元,同比增长38.75%。

    奥克斯耗费23.9亿元建成了面积为35万平方米的空调智能工厂,整个工厂关灯生产,除调试机器的工人外,生产完全实现了无人化。该工厂已于2017年12月正式投产,预计可实现新增年产能700万套,2018年预计总产能突破2200万套,整体交期缩短30%。

    海天塑机则实现了从注塑装备到注塑生产组织过程的数字化、总线化、信息化,并在生产和管理中实现了一系列个体、单元、环节、系统的互联。

    高质量发展雏形已现

    报告指出,随着改革的深化推进,企业转型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逐渐转向以目标为导向的“经济适用”阶段。

    一方面,品牌战略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首先是品牌内涵升级。头部企业正在为传统品牌注入符合新时代的内容,创立子品牌、创新设计理念,创新品类风格,通过多元化发展以覆盖更多年龄层的需求。如雅戈尔的MAYOR系列、广博的KINBOR系列、博洋的德玛纳系列、太平鸟的乐町系列等都已得到市场的认可。

    其次是商标管理升级。171家企业中,有127家拥有国内注册商标共计7836个,其中20家企业在国内注册的商标超过100个。博洋集团拥有1033个商标注册,总量排名第一。得力集团拥有国外注册商标数量最多,共计275个。根据统计,171家企业自有商标产品在2017年平均贡献了77.90%的产品总收入。

    另一方面,引领行业标准制定,逐渐掌握话语权。

    “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卖技术、四流企业做产品”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2017年,全市民企中有31家企业分别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或行业标准。其中,龙元建设、方太厨具、百隆东方、韵升股份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各1项;博威集团牵头制定国内标准达15项,贝发集团牵头制定行业标准11项;舜宇集团和东力控股参与制定国家标准高达43项和37项。

    人才与资本形成双轮驱动

    2017年是宁波企业研发投入提速之年。171家企业共计投入研发费用164.34亿元,同比增长35.56%,远远超过全国企业研发经费的增长速度。其中,129家企业已具备自主开发和研制能力,占比达75.44%

    高质量发展自然离不开人才和资本的加持。去年以来,宁波民企也掀起了“抢人大战”。目前,171家企业研发人员占员工总人数比例平均在12%以上。其中,建新赵氏集团、三生(中国)、宁波容百和王龙科技这四家企业的研发人员比例最为突出,均高于30%。

    此外,171家企业中有112家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包括共建学科专业、共建研发机构、开展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

    在资本方面,随着“凤凰计划”的全面启动及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持续推进,2017年171家企业中有34家企业拥有上市、投融资等经历。

    君禾泵业、奇精机械、大丰实业、韵升股份、太平鸟、乐惠国际、日星铸业和旭升股份等8家企业在主板上市;中大力德则成功登陆中小板;鲍斯股份和江丰电子也先后于创业板上市。另有3家企业挂牌新三板,4家企业参与股权交易。

    融资方面,共有17家企业获得了金额大小不等的外部融资,其中利时集团、双林集团完成了5000万美元以上的国际并购;金田投资、奥克斯集团等5家企业参与的国内并购金额都在亿元以上。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