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管如镜 研究员 殷浩 在求变求新的同时,民营经济也遇到了不少现实的困境—— 从2017年各地公布的数据来看,新一线城市中宁波的第三产业比例仍然处于中下游位置。第三产业对于宁波引领作用有待提升。 尤其是在当前,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资金流转困难、外贸环境多变等多种不利因素叠加之下,不少企业陷入了空前的困境。 那么,面对这些困难,宁波民企该如何突破、思变呢? 成本飙升,持续盈利能力遇挑战 相比于营收和净利润的上升,去年,171家民企的可持续盈利能力却有所下滑,仅42家企业净利润率较上年有所增长,平均涨幅为2.12%;而其余129家企业均出现下滑,平均降幅为3.2%。 过半的企业表示,员工工资成本的上升以及相关的员工福利、社会保障成本上升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据全国数据统计,制造业就业人数在2013年达到1.03亿人峰值,然后开始逐渐下降。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以及经济水平的提升,推动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截至2016年,制造业员工平均年薪达到了59470元。 预计到2020年,我国绝大数省份的制造业从业者的时薪将超过25元/小时,江苏、浙江、广东将超过35元/小时,北京与上海将超过40元/小时。 其次是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受国际经济周期变化导致的汇率变动等因素影响,以及随着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和环保严查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金属原料、能源原料、包装原料等近50个大类主要原材料在2017年经历了一轮持续性的上涨。 其余还包括缴税负担、融资成本、物流成本、缴费负担、能源成本、环境保护成本、土地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如行政审批制度、市场监管制度、知识产权制度、进出口等制度)等众多综合支出。 此外,融资渠道的单一和流动性问题也无时不在考验企业的实力。171家企业中有不少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超过50%,有的还更高。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批发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行业。 宁波上规模民企对市场环境、政策政务环境、法治环境、政商环境等营商环评价总体较好,近90%以上的企业认为在不断改进。 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降低税负成本、降低节能减排及环保压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现融资公平等,进一步释放企业自身能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