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史旻 6月27日,鸡蛋进货160箱,进价3.1元/斤; 7月19日,鸡蛋进货160箱,进价3.9元/斤; 8月15日,鸡蛋进货150箱,进价4.9元/斤 …… 短短几个月,周大姐账本上最普通的鸡蛋就涨了1.8元。 “往年这个时节的鸡蛋确实是一年中价位最高的,但是没想到今年会涨得这么急。”做了7年鸡蛋批发生意的周大姐提起账本上的“古怪”,脸上还带着疑惑。 鸡蛋价格“突飞猛进” 8月21日,市价格监测与成本监审局公布了新一期民生商品价格监测信息。与上期相比,本期9家超市49个监测品种中,蛋类均价上涨8.57%;在10家菜市场98种监测品种中,蛋类均价上涨2.16%。 与之形成显明对比的是国家农业农村部这两年的监测情况。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从2016年10月份起,全国鸡蛋价格连续8个月下跌。之后,价格虽然回调,但今年春节过后,随着鸡蛋消费进入季节性淡季,全国鸡蛋价格再次转跌,至4月份第2周,累计下跌16.7%。 因此,近期鸡蛋价格的“突飞猛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超跌后的价值回归。 然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鸡蛋均价起落,除了被动承担之外,仿佛也别无选择。 逛菜场的张先生表示:“才捡了几个鸡蛋就要十来块,还得照样买单,总不会因为涨了几块几毛就不吃鸡蛋了,谁家的餐桌上还能少了蛋呢?” 这一点不仅消费者身有体会,像周大姐这类小批发商也免不了成为这波“涨价大潮”中逐流的小浪花。 “我们是小生意,每天进出的鸡蛋一般是百来箱(一箱约25公斤),供货商发给我们的货涨价了,我们也只能往到手价上再添个5分到1毛(每市斤)转出去。” 周大姐反映,鸡蛋涨价对他们这种客源固定、销量规模较小的小批发商来说影响并不大,但是以这么反常的价格脱手总是心怀忐忑,生怕哪天也会因为没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而栽跟头——鸡蛋涨价了,他们只要往上再添点零头就好;而价跌了,需要自掏腰包补上损耗。 不同于普通市民的日常采购和批发商的小量贩卖,三江购物这类连锁超市中任何一款生鲜产品的价格涨跌,都会因为基数的巨大而被无限放大。 “两三个月间,价格已经跳了几个台阶了!”当记者联系到三江超市生鲜采购部经理邱铭湖时,他表现出对三江处于这场“鸡蛋暴走风暴”中的心有戚戚,“虽然这波涨价对于销售的影响不大,但是因为鸡蛋属于日常饮食产品,最后承受涨价伤害的还是消费者,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抗住压力,尽量把这个影响降低。” 是季节影响还是游资炒作?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今年的蛋价如此“失常”呢? 邱经理认为,这与今年夏天的各种极端天气脱不了干系。 自7月起,全国多地出现台风及暴雨天气,鸡蛋储运受到影响,直接导致了此轮鸡蛋价格快速上涨。同时,入夏后,北方高温多雨天气增加,闷热天气不利于母鸡产蛋,母鸡产蛋量减少,导致市场供应减少,加剧了鸡蛋价格的持续上涨。 “另外,我们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最近几个月国家对于饲料加工企业的监管明显加强。”邱经理补充道。 国家对于饲料生产中的各项标准提高、监管加强,养殖成本也随之上升,许多不符合要求的养殖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前就被淘汰,供给量减少,这些上游整顿举动也很快就节节联动,反映到市场价格上。 邱经理说他上月去湖北浠水的采购基地考察,不少供货商反映,因为环保限养和禁养的影响,蛋鸡在产存栏量低于预期,那里养殖厂今年的产量至少下降40%。市场是灵敏的,供小于求,今年中秋节前夕蛋价会疯狂上涨几乎成为业内人的共识。 但是,今年鸡蛋如此强势的涨幅背后,反映的仅仅是单纯的阶段性供不应求吗? 有专业人士分析认为,鸡蛋现货价格被人为与期货价格绑定,养鸡场按照期货价格出货,期货价格大幅上涨拉动了现货价格大幅上涨。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进入7月以后,市场上的鸡蛋价格曾出现两次小幅回落。前期鸡蛋期货网络报价把现货价格强行拉高,价格回落是对前期不合理上涨的回调,但是后续的鸡蛋均价马上出现了强烈反弹抵抗,这种反弹表现则耐人寻味。 高温退去,蛋价终将趋于平稳 众所周知,每年这个时候,鸡蛋价格上涨的概率都比较大,在中秋、国庆、开学季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鸡蛋需求量大幅提升,这个时间点的鸡蛋价格都会创下当年高点,这基本形成了市场规律。 为了应对每年的价格变动,像三江这类大型购物超市也会对一些类别产品采取三个月锁价措施,即在产品正式供货的三个月前就与相关供货商签订商品价格协议,争取把影响降到最低,以应对这种失常涨幅,不至于显得太过被动。 好在随着天气逐步转凉,蛋鸡产蛋率回升,产蛋鸡存栏量逐步恢复,鸡蛋供应短缺情况缓解;同时,中秋及学校开学备货结束,需求转弱,蛋价进入季节性下跌也是大势所趋。 按历年中秋节现货走势,蛋价高位运行后将在9月上旬迎来下跌行情,期货市场的JD1810合约已经提前反应了节前落价的部分市场预期。 截至8月30日收盘,JD1810合约盘中再次跌破了3700元/500千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