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2版:财富 报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8月3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八成创业者对园区满意 盈利模式单一亟待解决

    上接B10、B11

    全市拥有19家市级及以上大创园

    根据宁波市人力社保局的统计,目前宁波市有19家市级及以上大学生创业园(简称:大创园),其中包含2家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7家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共有创业场地面积21.2万平方米。大创园从无到有,发展比较迅速。其中,镇海区大学生创业园、鄞州区大学生创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使宁波成为全省唯一拥有2家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城市(全省共计4家),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亦名列前茅。

    从大创园的区域分布来看,鄞州区有5家市级大创园,位居第一;海曙区有3家市级大创园,江北区、镇海区、高新区各有2家市级大创园,位于象山、宁海、奉化、余姚、北仑的大创园各1家。

    从投资建设的主体来看,高校、政府和社会民间资本这三种投资力量在我市大创园中均有代表。

    在19家大创园中,宁波大学大学生创业园、“海蓝宝”众创社区、浙江万里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北仑大学生创业园这4家大创园由高校投资主办,主要面对本校的在校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服务。其余大创园均面向全社会创业者开放,主要吸引已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进驻。

    政府部门投资建设的大学生创业园也有众多成功的案例,如鄞州大学生创业园、镇海大学生创业园等。

    民间资本也纷纷介入大创园的建设和运营。创客157创业园由博洋集团的旧厂房改造而来,亚虎大学生创业园由宁波凤凰亚虎商业集团投资和运营,江北“蓝野”大学生创业园由宁波蓝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投资和运营,甬港现代大学生创业园由宁波高新区甬港现代创业服务有限公司投资和运营。

    大学生创业者纷纷进驻大创园

    我市19个市级大创园规模差别巨大。面积最大的达到4万平方米,能容纳1000余名创业者;面积最小的不到3500平方米,只能容纳30位创业者进驻。数据分析发现,接受调研的19个园区中,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的园区占47%,1000-5000平方米的园区占比为32%,5000-10000平方米的园区占比为21%(图12)。

    从目前园区实际入驻的创业项目来说,入驻项目最多的属镇海区大学生创业园,总计389个项目;最少的是大目湾双创园只有20个(图13)。这些大创园对大学生创业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调研结果显示,这19个大创园目前入驻项目达到1906个,其中大学生创业项目(指大学毕业5年内进行创业的创业者项目)1330个,占总比69.78%。仅2017年就吸引了482个大学生创业项目进驻各大创园(图14)。

    从各个大创园对进驻项目所涉及的行业来看,大部分大创园对项目和行业没有区别对待,显示出我市大创园在行业定位上并无特色。不过本次调研也发现,部分大创园开始走专业化道路,如亚虎大创园主要吸引外贸创业者进驻,海曙896大创园和龙湾智谷主要往文创类方向发展,而江北大创园则主打牙科领域的创业项目。

    总体来看,我市青年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无论是在规模数量上,还是在建设水平和孵化实效方面均有较大提高。据市就业管理服务局的统计,2017年19家园区共有大学生创业场地面积23.05万平方米,入园大学生创业企业1391家,大学生创业企业产值18.53亿元,大学生创业企业带动就业7806人。近三年的30位宁波市大学生“创业新秀”中,有14位出自创业孵化园。

    大创园基础服务完善

    调研发现,宁波大创园为创业者提供的基础服务项目较完善,100%的创业园都能为创业者提供政策讲解、项目申报及辅导、推荐创业导师的服务,94.74%以上的宁波创业园都能为创业者提供工商注册登记、创业项目人才招募及团队建设服务、创业培训辅导等服务。

    各地大创园不仅提供基础服务项目,还引进外来资源为创业者提供更多专业的咨询服务,78.95%的创业园引进银行、金融、保险等服务,73.68%的创业园引进高校资源,提供人才服务,68.42%的创业园提供财务、律所咨询服务,宁波的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伊始对金融服务、人才需求、财务、律所类的咨询需求较多。从调研结果来看,配套有引进股权投资机构和投资基金的大创园达到了10家,占比超过50%,共引进各类投资机构达到29家。

    各地大创园还定期举办活动,主要开展政策讲解会、资源对接会、创业者之间的分享会等,向创业者传递更多信息,辅导其发展。从举办活动的频率来看,有11家大创园至少每月举行一次活动。有2家大创园每周都举行一次活动,在为创业者服务方面可谓尽心尽力。

    盈利模式单一,未盈利占大部分

    从整体上来说,宁波的大创园历史都不长。最早挂牌时间是在2011年,至今也不过8年的时间。各地大创园在探索盈利模式方面成效并不明显。调研发现,大部分创业园希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收取租金的方式获得资金来源(见图15),但仍难以维持创业园日常运作的需要,盈利模式也显得过于单调。调研发现,19家大学生创业园中,目前有5家是盈利的,占比26.32%,有14家未盈利,占比74.68%(见图16)。

    创业者对园区普遍肯定

    在调研中,有6成以上接受调研的创业者都进驻了大创园。受访者普遍表示,大创园对创业者的创业发展有明显的帮助。

    也就是说,除却已入驻园区的创业者,在没有入驻的创业者中也存在部分人群对于园区的态度比较正面。从创业者角度来看,他们对于大学生创业园目前的建设成果较为肯定。

    从相关评价因素来看,免费工位、创业导师辅导、资源对接以及创业政策讲解成为创业者对大创园积极评价的主要因素。

    调研走访也发现,19家市级大创园硬件设施建设普遍较为完善,不少大创园配备了食堂、人才公寓、路演厅、休闲娱乐场所、会谈场所等以满足创业者在创业中的基本需求。

    调研发现,创业者对于创业扶持政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基本了解的有46.73%,部分了解的有39.7%。

    而创业者获取创业政策信息的主要来源显示,创业园区的信息传递作用最强(45.73%),成为了主要信息源。人际交流渠道成为第二大信息源,占比重22.61%,而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渠道占比相对较少。

    大创园存在五大问题及挑战

    调研发现,大创园的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1.服务内容大同小异,只有孵化功能缺乏加速器功能

    综合走访园区提供的基本资料和实际调研发现,多数园区主要为园区内创业者提供以下硬件、服务或政策支持:资金补贴支持、办公场地,法律、工商税务、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服务,餐饮娱乐等生活服务、住宿公寓、物业服务、创业指导及培训交流、市场及政策信息传递服务、小额投融资贷款服务等,服务层级较低,普遍存在产品同质化现象。部分园区限于人员和资源,对提供高层次服务力不从心。

    调研走访中也发现,各大创园对创业者所提供的服务只能满足创业者的基本创业需求,停留在孵化阶段;而在项目策划、商业模式提升、融资对接、市场资源嫁接等方面缺乏服务能力,没有起到加速器的功能。

    2.大创园缺乏筛选入驻项目的标准,运营质量不高

    调研也发现,大多数大创园缺乏一套成熟的项目筛选标准。对入驻企业考察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即项目市场化发展潜力、技术创新优势、创业领域。多数创业园区缺乏标准化的创业项目进园、出园评估筛选机制,项目出园情况缺乏科学统计方法,项目出入园管理较为松散,不利于后期对于创业项目实现产业链资源整合,尚未能构建起创业项目、投资者、创业园区等多方联动的快速驱动发展平台。

    从园区的发展模式来说,优质创业项目的选择、孵化、壮大、变现是创业孵化平台发展的核心动力。调研发现,目前市级大创园普遍缺乏优秀、高质量的创业项目,多数大创园的发展和扩张前景不容乐观。

    从这个角度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大创园需要对园区进行重新定位,以产业专业化来提升专业资源的集聚度,从而提升服务层级,才能集聚优秀项目,从而转变运营模式。

    3.盈利状况不容乐观,商业模式亟待创新

    调研发现宁波19家市级大创园中仅5家能够达到盈利线,有14家大创园处于未盈利状态。当前大创园的盈利模式主要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以入驻企业支付的房租、提供创业相关服务的佣金服务费用为辅。部分大创园对于园区运营模式、孵化模式和盈利模式定位不清,发展模式过于简单,对政策补贴和传统要素依赖严重、资本投入压力正持续加大等问题。

    在实际运营中,为了吸引创业者入驻或者考虑到创业者资金有限的问题,园区会对上述服务收取的费用进行减免,因此,部分园区盈利状况不容乐观。

    部分民间资本创办的大创园也推出了股权投资服务,希望对园区进驻孵化项目的股权投资实现投资回报的方式来实现盈利。但由于大部分大学生创业项目缺乏退出机制或者尚未到退出期,导致大创园存在较大的资金持续投入压力,盈利前景更是不可预测。

    面临盈利状况不容乐观和资金风险较大的形势,创业园运营积极性备受打击。总体而言,宁波市的创业园区平台尚未完全形成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4.部分县区大创园入驻率较低,资源匮乏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也发现,象山等地大创园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交通、政策优惠要素对于创业者的吸引力较小,园区入驻率不高。调查的19个大创园入驻项目数较为分散,且两极分化现象突出。入驻项目最多的大学生创业园区是镇海区大学生创业园,入驻项目数为389个,而入驻项目最少的象山大目湾双创园仅有20个入驻项目。部分园区负责人也感叹,很难吸引到合格的创业者前来入驻。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