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观察家 峰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9月0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即将进入万物皆媒体一切皆平台的新时期

    B 5G一秒钟下载一部电影

    “5G时代将重塑TMT(科技、媒体与通讯)行业,AR将深度重构传播的每一个环节,媒体的定义将再一次被改写。”封面传媒董事长兼CEO李鹏谈到了技术对媒体的重塑。他认为,在5G时代,AR和媒体的结合必将更加深入,智媒体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信息传播也将由此发生巨大的变化,从媒介即信息转向万物皆信息。

    联通在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数媒事业部总经理何玄则认为,5G带来的,一个是快,第二就是连。5G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我们即将进入万物皆媒体,一切皆平台的新时期,互联网传播格局和媒体生态正面临着一场巨大变革。

    “5G比4G快百倍,下载一部电影只要一秒钟就够了。”李鹏说,随着5G加快进入商用阶段,我们即将迎来一个智能互通、万物互联的高速移动互联时代。那时,视频流将成为主要的信息表达方式,人人都可以对新闻场景进行视频直播,从而推动直播无处不在,无人不播。

    李鹏表示,5G时代也会是VR爆发式增长的时代,VR应用的瓶颈将得到解决,虚拟现实将在2020年以后实现爆发式增长,VR将会带动社交、娱乐、旅游、教育、购物等领域的变革,带来更大的信息消费产业集聚。5G时代的更大利好还在于人工智能社会将加速到来,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等将广泛进入到大众生活当中,AR将与医疗、交通、能源、教育等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全社会兴起机器人热潮,更重要的是,它使无人驾驶成为可能。

    “5G最重要的一点是带来时延,如果时延减少到毫秒甚至微秒级,坐在汽车里就像坐在高铁上一样,可以看书、看电影、喝茶。”何玄表示,时延到微秒级,不但给无人驾驶创造了条件,也让远程医疗成为了可能。“没有微秒级的话,远程医疗就无法实现,因为动手术不能有时间差。”他说。

    “5G上来后,代驾都不用了,人们可以坐在室内远程地去遥控这辆汽车,跟现在的无人机一样,这也是车联网发展的一个方向。”国际在线总裁、总编辑范建平认为,车联网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纯粹的机器驾驶,二是远程驾驶。

    “车都可以遥控的时候,人开车的乐趣都没有了。”凤凰网新媒体的副总裁邹明则指出了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李开复说‘智能时代人类将失去生活的意义’,我比较认同。”他表示,去医院看病,不是医生在给你看,而是人工智能在给你看。这在未来将成为现实,这还可以接受,但是如果未来孩子吃的饭都是机器人做的,或者吃的全是盒饭、外卖,未来的孩子不知道妈妈的味道,这是最可悲的。

    5G时代什么时候可以到来?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网信办主任朱重烈致词时介绍,目前,浙江电信、浙江联通、浙江移动三大营运商已在杭州和乌镇建成了131个5G基站,浙江省5G产业联盟于今年5月在杭州成立,浙江省还出台了关于推进5G网络规模实验和应用示范的指导意见,明确2019年部分重点区域实施商用,2020年进入全省5G网络的规模部署,并实现快速商用,力争经过两至三年使浙江在5G规模实验和示范应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C 短视频将成为主要传播形态

    随着5G时代到来,拍摄、制作、上传的门槛极大降低,短视频将迎来爆发性增长,社交小视频还有可能创造增长深化,这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新的压力。“智能互联时代的传播新语态”分论坛上,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丁伟认为,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这是新媒体内容演进的一个重要方向。短视频将成为主要传播形态。智能互联网时代,媒体如何在做好长视频的同时做好短视频,亦是一个新的挑战。他强调,移动端的短视频不是传统的电视视频,其要点可能在于同期声、大字幕、视频的前20秒最重要等。

    在短视频风口下,许多主流媒体也开始布局。如央视网开放了短视频频道MCN矩阵,同时组建创新机制的短视频工作组,在一年内推出了35支原创微视频。

    微博首席执行官王高飞介绍,微博用户每消费三到四个内容,就有一条是视频内容。他播放了两段静音的新闻短视频,来自新浪娱乐的视频播放到5秒还没有主要内容出现,而来自梨视频的视频在前3秒就把整个视频最核心的内容播放出来,并配有占据屏幕高度六分之一的高清大字幕,快速抓住了用户的视觉。

    “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或者是西瓜视频,用户是在信息流里面消费视频,每个视频仅会快速浏览三到五秒钟,最多不超过十秒钟,如果十秒内他没有决定继续观看,这个视频就会被忽视,更不用说点赞、关注、传播了。”王高飞认为,一样的素材,不同的制作会带来十倍的传播力差距。央媒视频要增长,生产环节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制作环节需要把图文时代、电视时代优质的内容在移动端进行重新剪辑和编排,增加移动端的特色,适应移动端的消费和传播。同时,在传播环节,比如发行环节,矩阵联动,是看到影响媒体视频传播效能的最核心要素。

    D 内容如何变现?

    “山东李庙村几位农妇做自媒体,人均月入7594元”,这个不久前的消息成为分论坛上热议的一个话题。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认为,这说明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做内容,内容是可以作为一个产业的,但内容行业还有很大水分,内容里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依旧还存在一定差距。

    据了解,微信公众平台自诞生以来有6年了,共孵化出超过2000万个大大小小的公号,彻底改变了内容传播的生态格局,涌现出了咪蒙、黎贝卡、张伟、何君、六神磊磊、徐沪生等自媒体大伽。

    “我们定义自己是一个平台,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媒体,因为95%以上的内容来自于用户自己的上传。”喜马拉雅FM总编辑殷启明表示,平台就是要让参与的所有多边主体都能获得最大化的价值。如马东团队做的《好好说话》,当天上线就有500万元收入,张其成讲《易经》,一个月的收入就达到千万级。

    新榜创始人、CEO徐达内认为,今天的原生广告呈现出与过去专业媒体时代相对不一样的生产模式,而且是被用户喜闻乐见的新生模式。比如,GQ实验室为宝马mini定制的长漫画形式的广告《那一夜,他伤害了他》和以HomeFacialPro为代表的内容电商,都是当前较为抢手的变现途径。

    刘永钢坦言,澎湃的内容变现有四种渠道,分别是版权输出、广告分成、用户付费、平台广告,当前最大的收入来源是平台广告。

    E 机器算法之“痛”

    在媒体智能化中,机器推荐算法采用技术的手段抓取受众喜欢看的内容,带来了个性化的媒体时代,极大提升了内容分发和获取的效率。但机器算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的负面影响。

    新浪董事长兼CEO、新浪微博董事长曹国伟作主题为《“后真相”时代的媒体责任》的演讲时表示,要防范机器推荐算法带来的所谓“后真相”时代的“舆论乱象”。这包括门槛的下降,造成假新闻泛滥。机器算法投用户所好,造成“信息茧房”效应。形成“罐头思维”,渐渐地失去了独立判断能力。

    另外,面对海量的多元化资讯,人们往往倾向于吸收自己喜欢、爱看的信息,与同自己观点相近的人互动,逐渐形成特定的“部落”和“圈子”,进而形成回声效应和过滤气泡效应。他们获得相同的资讯、分享相同的观点、宣泄相同的情绪,久而久之,情绪和偏好、价值等便会凌驾于事实之上,使舆论充满了非理性的一面。

    曹国伟表示,由于机器算法替代人工,“把关人”缺失造成内容导向和价值观的缺失。算法推荐能够判断流量的高低、用户兴趣匹配度,但无法判断信息的真假,更没有价值观。机器会推荐污蔑英烈的内容,因为机器判定这样的信息流量很高;算法会推荐三俗图片和视频,因为算法会迎合人性的“幽暗心理”。因此,从新闻内容的把关上,机器永远无法替代人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