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史旻 每年会有多少创业项目涌入宁波创业大赛? ——600余个。 这些项目中真正能落地运营的有多少? ——百分之五。 那能成功孵化、稳定运营的有多少? ——万里挑一。 以上就是邓建军给记者的答案。 近年来,各类创业创新大赛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宁波,为宁波注入了年轻血液,也带来了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然而,人们通常聚焦于台上年轻人的激情活力与项目的新奇,却很少有人关注幕后那些在比赛项目成长过程中一次次提出建议与帮助的一群人。 宁波石成金投资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邓建军就是在这群人中。事实上,他应该算是宁波最早试图挖掘年轻人创业活力的“伯乐”之一。 本周六(9月8日),宁波石成金投资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建军将来到第三十一期东南商报创业分享会的现场,欢迎创业者及对投资行业感兴趣的读者前来参加。 1 媒体人转行创业 邓建军一度是活跃在宁波大小事中的媒体人,明年就是他来到宁波的第二十个年头了。 1999年大学毕业,江西籍的邓建军来到了宁波,成为人民网驻宁波站的记者。 媒体的工作让他以最快的方式融入宁波的社会生活,多年来也接触到了宁波这个城市里各色的人群与组织,并且,邓建军凭借着自己的善谈与真诚,与之中很多人都保持着不错的关系。 其中就包括华茂集团如今的“掌门人”徐立勋。 当时,徐立勋作为创二代联谊会的会长,十分想让这个组织发挥出作用,于是就有了这次小聚的由来。 邓建军也直言不讳: “想要发挥作用,当然要根据资源和能力来做事咯!” 照他的话说,你们这群人有资本、有资源,新一代的年轻人有想法、有技术,找一个平台把两个群体嫁接起来岂不是天作之合? 徐立勋对这个想法颇为赞同,两人一拍即合,于是第一届宁波大学生创业大赛就在这次小聚中有了雏形。 经过一年的筹备,2014年,宁波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横空出世,给一度沉寂的宁波创业土壤带来了不一样的养分。 也正是在这次“灵光一现”的有趣想法付诸实践的过程中,邓建军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规规矩矩”的生活开始向一个全新的方向偏离。 其实,从媒体人转行并不容易。 首先就体现在角色转换上。当记者的时候,邓建军其实就是一个执行者,有任务时就认真干,遇上难题再不济还有后面的领导顶着。现在出来单干,成为创业公司的最高负责人,所有重大决策都必须自己做,并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这点对于邓建军来说是最难的。 其次就是要学会算账。做公司负责人,必须学会精打细算,认清现金结构、业务结构,确保员工的工资无虞、企业收入和支出平衡。每个月发工资的日子一度是邓建军最紧张的日子,当财务将员工工资报表交给自己,只有看到公司账上现金充沛,邓建军才会感觉心里放下了一块大石头。 邓建军也不由发出感叹: “以前做记者的时候,采访很多的企业老总,总喜欢挖掘成功的经验,现在才发现,成功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的,而这些基础的东西,在采访时,是被忽略的,也是企业家不会讲的,创业之后才体会到,做一家企业太不容易。” 2 投资项目有门道 经手创业大赛的这些年,邓建军已经看过了太多的创业故事,再结合自己的经历,他对创业的艰难感同身受: “人们常说创业九死一生,其实这还是乐观的说法,创业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说是九十九死得一生也不为过。” 也正是因为如此,邓建军才对这些年轻人的想法格外呵护,尽自己所能为他们提供最全面的帮助。他在承办创业大赛期间,便要求团队秉持创业者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宗旨,找最适合的创业导师,找眼光最毒辣的投资经理人。 在这方面,邓建军有几近固执的坚持。 邓建军在选择每个项目创业导师时,有三个硬性的条件:一是行业相近,二是公益性帮助,三是必须为成熟企业的创始人。 而在选择大赛评委时,邓建军则坚持邀请清一色的投资人,这一点在当时也遭到了团队的异议——难道不应该有政府领导评审来指明政策方向提高权威性吗?不应该有学院派的教授代表技术理论研究前沿吗? ——不行。邓建军还是给了一个笃定的答案。 “技术是否先进和项目是否能取得市场的成功是两回事!”这也是邓建军在参与投资中得出的经验。 从记者转行到创业大赛承办方,再发展到幕后投资者,这几乎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这种几乎难以复制的角色转变经历也让邓建军有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发现,很多创业者对于市场的判断还是太过稚嫩,有人觉得自己的技术还不够尽善尽美,就迟迟不敢尝试进入市场;有人觉得自己的商业模式太过简单,只敢说说自己的想法而不愿实践…… 邓建军觉得这些想法都是太“书生气”,技术会在市场的检验中不断适应改进、简单的商业模式也会因为可操作性强而获得良好的效益,这些都有丰富的实践案例支撑。 “我目前投了十几个项目,只有一个趴下了,证明我的眼光还是不错的。”提到这个成绩,邓建军脸上带着一点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