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2版:乐享 360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9月0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谁家玉笛暗飞声

    记者 王心怡

    相传三百年前,贵州玉屏有一个姓郑的人,赶场时认识了一个自称“鹿皮大仙”的道人,两人一见如故,遂结为知己。道人从山上采来一根竹子,将它制成箫吹奏起来,远游他乡前,他便把制作箫笛的技艺传给朋友。打那以后,郑家人就开始自制自销箫笛。

    这大抵便是诗句“仙到玉屏留古调”的出处,而“玉屏箫笛”的名头流传至今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距玉屏137公里之外的锦屏县,依黔面楚,多年经受玉屏美名的照拂。

    从这片大山里走出的龙树平,本想着在江浙大地上谋一份生路,最后兜兜转转还是做回了笛箫这个行当,连他自己都觉得是种“命中注定”。

    一竹问手艺

    1999年,龙树平搭上一列绿皮火车,辗转未眠几夜后,刚下车,杭州湿漉漉的冷风灌得他一激灵。

    找什么工作?自己能做什么?容不得他想。西湖边上跑过堂,拉链厂鼓捣过拉链,五金厂做过抛光,哪里有活,他就把自己“挤”进哪里求口饭吃。

    做小工的日子显然不好过——做1个小时就拿1块钱,每天工作至少16个小时,饭还没扒拉完就被人赶着上工,20平方米的宿舍蜷缩着16个人,可最难受的还是,日子里丝毫泛不起涟漪的死寂。

    他有点怀念小时候,泡在音乐里的小时候。

    “早餐钱里省下一两块买录音带听,张学友、周华健、刘德华……那时候火的歌星的录音带,几乎能听的都听了,盗版带子音质不太好,嘎啦嘎啦响也是常有的。”

    后来龙树平回想,自己的乐感在那时早已“情根深种”。

    在杭州一条七扭八绕的巷子里藏着一家笛箫厂,厂长应明章一听小伙子是贵州锦屏人,二话不说就留下了他在厂里干活,从最基本的制笛技艺学起。

    一支笛子的好坏,由很多个步骤和细节共同决定,每个局部都在影响笛音的最终呈现。从竹子到笛子,往往要经过去皮、防裂、烘烤、划线、开孔、调音、接铜、打磨、上漆、绕线、雕刻等六十余道工艺。

    烘烤是入门的第一步,加热时要不断翻动让竹材均匀受热,烤干水汽又不能烤焦烤断,功夫便全在火候的掌握上,龙树平花了三个月只练这门手艺,多少次,炙热的火焰映衬着他黝黑的面庞,豆大的汗水落到竹材上,滑出一声脆响。

    最吃功夫的还在开孔调音上。由于笛子发音靠的是空气分子在管内相互振动,孔的位置决定了管内空气柱长度产生的音高变化。因此,制笛到这个步骤,已经不是单纯手艺活的事儿了,还要求制作者能精通声学乐理。

    拿到一支天然竹子后,如何把孔打准,把音做准,是他后面半年里做梦都在研究的事,即使已经划定了吹孔的位置,打孔仍有讲究——先用台钻开个小孔,再用刻刀扩孔,孔扩多大,正圆还是椭圆,切面倾斜多少度,每一个微小的偏差都会影响竹笛的音色,“孔的位置只允许有0.5毫米内的偏离,0.5毫米之内,还可能通过调音调回来,0.5毫米之外,这支竹笛就废掉了。”

    制笛师初步打磨好吹孔后,会对着调音器反复校对竹笛的音准,一边吹笛一边修改吹孔的大小,可以说,每一次下刀,都是制笛师在与未来的演奏者和听众互动。

    第一次调音觉得准了,放两天再看看,因为不同的空气湿度和温度,都影响着竹笛的音准。即便是现在,已经是凯艺乐器厂老板的他,宁愿推掉觥筹交错的饭局,每天也要花四五个小时调音,也就是说,厂里出去的每一支笛子最后的调音师都是龙树平本人。

    一笛闻匠心

    忙了一天的龙树平仔细收拾好用过的器材,走到笛架边,取下一只做好的竹笛低声吹曲。

    用他的话说,三天不摸一下笛子,手痒得厉害。丈人去世在老家办丧事那会儿,也就一礼拜的光景没碰笛子,“双手无措地不知往哪里搁”。

    行里,有这么一句话,会吹笛子的不一定要会做笛子,但会做笛子的一定得会吹笛子。他相识了一大批笛箫爱好者,又拜了宁大音乐学院教授蔡祥云为师,不断地精进自己在长音、口风、颤音、吐音上的本事。

    如果说,在杭州笛箫厂做学徒时的龙树平到顶了也只能被称为手艺人,那么,来到宁波后,学吹笛、开作坊、开厂时候的龙树平便是一名真正的工匠了。

    工匠,要有匠心。

    他看到了天然竹子身上存在的不稳定性,想着是否能让制笛这门手艺更加“标准化”,于是,他跳脱出竹子本身,去寻找其他既好看又能制成笛子的材料,比如有机玻璃。

    2014年APEC会议期间,女子水晶乐坊受邀为各经济体领导人及夫人们表演,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她们手中晶莹剔透的古筝、琵琶、笛子、二胡等乐器。不少人质疑:通体透明的乐器能否发声?能否现场演奏?

    这个问题,龙树平最有回答的权利,他花了整整五年才将有机玻璃做成透明笛,拿到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不仅有笛子的模样,连它舒缓悠扬的声音也未曾出离竹笛一二。

    五年里,透明笛到了“改无可改”的地步,最难的是笛塞部分。为了找到好看又能反弹声音的材料,他试遍了市面上能见到的几十种透明橡胶,将它融化成一定的形状,再塞进透明笛中,“可融化后,因橡胶物理温度、凝固点不一样,经其反弹出来的声音也不一样。”

    研发透明笛那几年,虽然开了个小作坊,但依旧穷。龙树平记得有一年快过年了,兜里只有6000元存款,但透明笛的研制正处在最关键的时候,材料工厂说做这个笛子最低要4000元,他一琢磨,如果过年回贵州老家的话,开销一大,这笛子是铁定做不成。

    当他不知如何向妻子开口的时候,妻子一句“安心做笛子”犹如一颗定心丸。透明笛研制投产后,大获好评,买房买车买厂,日子蒸蒸日上。但他仍然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保证笛子“标准化”的同时,不失了竹笛原有的古典味,有时候,两全比攻难克艰还要磨人得多。

    如今,凯艺乐器厂生产的笛子,大部分走的都是电商的路子,龙树平想知道零售电商是什么样的行业。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