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文燕 人才能够在一座城市生活、工作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生态往往是人才对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对人才的“引育留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如,城市薪资多少?商品房均价多少、租金多少?一座城市的星巴克数量有多少?开放厕所数量如何?交通拥堵状况怎样……这些细节都可能是人才去留时考量的隐形因素,而这些要素则构成了一座城市的“生态系统”。 昨天,2018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开幕式主旨论坛上,首次发布“2018城市人才生态指数暨宁波人才生态白皮书”。宁波以38.2的综合指数跻身全国10强,居第7位。 宁波在人才生态建设方面究竟有何得失,我们不妨对照这份白皮书来一一考量。 综合排名全国第七 “城市人才生态指数”选取了28个城市,综合城市经济、城市生活、城市消费、人才创新、自然生态等五大生态一级指标,就人才生态做了横向对比研究。同时每个一级指标又从不同侧面分别设置了5个二级分项指标,如数字经济指数、上市公司数量、房价购买力、应届生平均薪酬、卫生医疗机构覆盖人数、人均绿地面积、城市清洁指数、人才政策声量等等。 此外,设置了PM2.5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两项指标,以此了解该城市自然生态对人才的“亲切”程度。 这一指数由一站式创投服务平台微链联合浙江大学浙商研究院、猎聘网共同发起。 最终综合排名,北京(70.3)、上海(74.0)、深圳(66.4)毫无悬念地分列城市人才生态指数前三名,属于城市人才生态第一梯队;宁波(38.2)则和广州(57.6)、南京(49.2)、杭州(44.7)、厦门(37.1)、武汉(35.0)、青岛(31.5)等城市一同位于第二梯队。 “过去,我们仅仅以城市经济作为考量一个城市吸引人才的唯一指标。但是,在健康的生态系统中,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包括房价物价、创新要素、自然环境、文化氛围、公共服务等等,同样是决定人才去留的重要条件。”微链联合创始人柳荣军如是说。 比如,一座城市的经济实力决定了人才的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交通和空气状况影响着人们的居住舒适度,而商业活跃度和居民消费水平又关系到城市的生活成本。 如果将城市人才生态指数前10强城市根据人口密度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维度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待发展城市、潜力城市和竞争城市三个区间。 其中,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处于人口密度达到1000人/平方公里及以上,且城市平均月薪资达7500元及以上的分区。该分区的经济实力强大,城市平均薪资也较高,但是城市所背负的人口压力较大,大城市病的影响显而易见。 南京、厦门、武汉和青岛这四座城市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只有厦门超过2000人/平方公里,但是这四座城市的平均月薪资未达到7500元的分区,意味着在这四座城市生活收入相对不高。 而相比上述8座城市,宁波和杭州落在人口密度在1000人/平方公里以下,且城市平均月薪资达到7500元及以上的分区,在城市接纳程度和个人收入水平两方面均有较大潜力。 应届生薪酬不仅代表了雇佣新员工的意愿,而且能从侧面反映出城市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在这一指标上,宁波以5563元位居调研城市第5位,排在前面的是北、上、深、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