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外资逆市“满额”加仓 在A股持续“磨底”过程中,部分QFII机构却悄然大举加仓,一些机构甚至每日将购买额度打满。数据显示,外资持有A股流通市值占比接近6%,可比肩险资。 海通证券最新报告显示,一季度末,外资持股12016.33亿元,占A股自由流通市值比例为5.39%。其中,RQFII持股占3.6%,陆股通“北上资金”持股占1.8%。对比来看,公募基金和保险投资A股的总额分别为1.9万亿元、1.5万亿元,占全部A股流通市值比重约8.4%、6.7%。 最新数据显示,9月至今,“北上资金”合计净流入逾55亿元。今年以来,境外资金通过沪、深股通净流入A股金额达2297.23亿元。 “大部分外资基金此前并未主动配置中国市场,但今年以来均升级了资产配置模型,将中国作为单独市场进行投资。”行健资产管理联合创始人及行政总裁颜伟华表示,当前,外资对中国市场的看法普遍比内地投资人乐观。 某外资机构负责人表示,周期下行、内外因素的不确定性使内资过于悲观,这些负面预期已充分体现在价格中。随着A股加入MSCI,相关ETF资金被动进场。 继纳入MSCI后,A股本周有望纳入富时罗素国际指数。富时罗素公司曾表示,最早将于9月17日至21日作出是否纳入A股的决定。有券商统计,如果A股被纳入富时罗素指数,根据目前该指数约1.5万亿美元的规模,理论上有望给A股带来5000亿美元以上增量资金。 广发证券称,外资比国内机构投资者更加乐观,原因在于外资机构投资者更加看重中长期估值与业绩的匹配度,而国内机构投资者更多表现出对当前“政策底”传导效果的迟疑。 E 市场底尚待时机成熟 如果9月末上证指数未能突破2841点,沪指将迎来季线“4连阴”。A股历史上,季线仅有过3轮出现“4次以上连阴”,最长记录是“5连阴”。而历史上的“季线连阴”,往往对应着市场大底,而底部多出现在最后一根阴线中。 进一步对比最近一个月A股市场的运行特征,当前指数日均跌幅、下跌公司占比、日均成交与换手等指标,已经呈现出与2005年、2008年、2012年、2016年大底前趋同的交易特征。 不过,广发证券最新研报认为,市场底最终形成还需要等待2个相辅相成的时机成熟。时机之一是,等待市场“强势股补跌”的自然出清。从公募基金净值表现推测,6月股票型基金的净值散点明显偏向消费风格,而9月基金净值的散点已偏离消费板块,更靠近成长板块。可见,公募基金对消费股的仓位调整接近尾声,对消费的配置依赖度明显下降。 时机之二是,等待“政策传导的经济效果”。虽然代表产出的经济数据可能仍处于惯性下滑,但代表信用传导疏通的指标会率先改善,如M1与社融增速回升、低评级信用利差回落、基建企稳,均是投资者确认政策效果的有利信号。历史上2005年、2008年、2012年“市场底”也出现在上述信号改善之后。 长城证券表示,7月以来,政策底持续显现,目前,从估值、换手率、成交量、破净股等指标来看,“估值底”亦已显现。综合政策、经济、外部环境等因素,当前政策底、估值底向市场底的传导路径相对更接近2011年至2012年,当时市场经历约一年筑底过程,最后伴随经济企稳回升,才开始一波中级反弹。后续经济基本面的边际变化仍是市场关注焦点。短期市场不排除窄幅波动,但对长线资金来说,已经具有配置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