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东/文 “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语出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我过去从未读过张爱玲的书,此番第一次读,这句话特别打动我。 要说,这句话不仅是我目前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写照,也是我日常读书的写照。 我读书,常常跟不上这时代的节奏。跟不上的表征,一来对流行的读物,无论是网红产品,还是当红作家,甚至诺贝尔文学奖热门,我都不甚了了;二来对成功学心灵鸡汤类读物,一向远之——当然我年轻时喜欢过《读者文摘》,它曾给我许多滋养;三是对流行的“悦读”理念,也持否定之态度——我的阅读经历告诉我,读书甚至读小说,又怎么会如此轻松?四是我的阅读,除了年轻时期,如今都与自己从事的事情无甚直接关联,在他人眼中,都是“无用之书”。 “古调虽自爱,今日多不谈”,刘长卿之语,其实是张爱玲的另一种说法,当然,其内涵外延都要略逊于张爱玲之语。 但是,即使“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却依然是在唱自己的调调,琴弦上奏出的是自己的生命,而不是随波逐流,或者融入某种大合唱。这是一种自主的自我的阅读。这种阅读,借用雷蒙·阿隆在《想象的马克思主义:从一个神圣家族到另一个神圣家族》里的说法,这是“少数人的兴趣”“少数人的需求”。 “雅各布周围是些愚笨的人,他们对他的形而上奋斗毫不理解,尤其是他的宿敌——女仆阿德拉。”库切在《内心活动》中把舒尔茨·布鲁诺的小说集《肉桂色铺子》雅各布的行为称为“形而上的奋斗”,我很喜欢这个词,“形而上的奋斗”,确实只是少数人的兴趣,少数人的需求,且一般人很难理解,会以奇怪的眼光看待这种努力。 但是,喜欢并习惯了这种“荒腔走板”的生活和阅读,对个人而言,最终可能会有一种他人无法理解的收获——精神自治,这是随时间而来的应许之礼。 8月的阅读,依然循着这个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