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1版:乐享 荐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9月2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唱歌唱走了板 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附书单

    《美国秩序的根基》

    [美]拉塞尔·柯克

    汉唐阳光·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这本书我读了十天,因为太多的宗教政治历史法律文化背景的匮乏,让我阅读起来很费劲。不过,读完还是有收获,大致明白了作者的意图。作者是位保守主义者,他把美国秩序的根基曲折追溯到希伯来人对上帝之下的有目的道德生活的认知,既有古希腊人的哲学政治学,也有罗马的法治与社会组织经验;既有基督教教义,也有从中世纪习俗学问和精神中汲取的营养;当然,它们源自英格兰艰苦赢得的法律下的自由,启蒙时代的辩论,以及北美殖民地自身的经验……它们经过了内战考验重获生机。这种秩序和它的根基,是在上帝之下,是一种灵魂的秩序,也是社会和政治秩序,是法律下的自由……源自宗教及传统适应美国环境(托克维尔的“民情”)建立的灵魂和社会秩序。非常厚重。

    这是我8月读的第一本书。

    《回忆玛丽娜·茨维塔耶娃》

    [俄]阿里阿德娜·艾伏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艾伏隆是苏俄大诗人茨维塔耶娃的女儿。本书从艾伏隆的童年日记写起,逐渐写到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个性和她的文学创作,通过大量生动的生活细节再现了茨维塔耶娃作为敏感的诗人也是普通人在大变革时代的形象。茨维塔耶娃生前曾这样说过自己的女儿:“你是我最好的诗。”

    书中还有大量记录茨维塔耶娃与另一位大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往来及通信,以及艾伏隆与帕斯捷尔纳克的通信及交往。艾伏隆说母亲与帕斯捷尔纳克的交往,这是“高入云端的友情”。

    在茨维塔耶娃自杀后,帕斯捷尔纳克又通过通信和寄生活费,给流放中的艾伏隆精神和物质上最大的支持,支撑艾伏隆度过黑暗时代,直到自己去世。

    书中艾伏隆与帕斯捷尔纳克的通信昭示,苦难可以摧毁一个可能的天才作家,但却无法摧毁他们的意志、精神,以及生活,正如那些人也无法消灭生活本身。

    当艾伏隆第二次被流放的时候,帕斯捷尔纳克在与她的通信中读出了没有被彻底摧毁的天赋,鼓励她往作家方向努力,艾芙隆谢绝了。但是,她留下了这本未完成的《回忆玛丽娜·茨维塔耶娃》。谷羽老师在译后记中,化用凌越的话,“苦难选中这母女做喉舌”,读来真是悲凉欲绝!

    帕斯捷尔纳克在《晚安,俄罗斯》一书中,对茨维塔耶娃的悲剧这样写道:“和我的悲剧相比,这一家人的悲剧才是真正的悲剧。”

    《生存哲学》

    [德]雅斯贝尔斯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世界哲学大会如火如荼的时候,我正好非常艰难地读完了雅斯贝尔斯的三篇演讲集《生存哲学》。说艰难,是因为本书的哲理和表达的晦涩。这三篇演讲是雅斯贝尔斯因绝不放弃犹太人的夫人被剥夺了大学教职后,在二战前对德国人民最后的演讲,没有一句提及现实,却充满反抗和对精神思辨自由的追求。幸运的是,纳粹从最高层领导到最底层的打手,都是笨蛋,没人懂精神思辨的哲学,充满了傲慢的无知,这帮了雅斯贝尔斯的忙。

    战后再版时,雅斯贝尔斯说,当年写作演讲的威胁尽管消失了,但其所谈的话题,意义依然。这才是哲学。

    《放牧人生:湖区故事》

    [英]詹姆斯·里班克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本关于作者和他的祖父、父亲以及那些和他们守着相同生活方式,而旅行者及城里人无法理解的英国山地湖区牧羊人的生活故事,刻板中的乐趣,是因为爱。

    此书其实讲了今天我们最为匮乏的几个东西:一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牧羊选种竞技等等——虽遭现代生活方式挤压,几百年来却绵延不绝,除了主动选择这些生活方式的坚守,英国政府其实也予以了支持和保护。二是这背后也体现了英国社会的对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尊重,对人们权利的尊重。三是直到今天,最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我们这种后发国家对财富和物质成功的疯狂,就像作者,从一个牧羊人成为牛津学生,最后又回去放羊的选择,以及他的父祖辈们的选择,都体现了这点。四是书中呈现的英国山地湖区家庭生活的场景,那种祖孙关系父子关系家庭关系,断不像影视作品里呈现的那种疏离。

    仔细读来,充满温情,无论是对牧场,对羊群,还是对家人朋友以及生活方式。

    略啰嗦。

    《罪与罚的彼岸》

    [奥地利]让·埃默里

    三辉·鹭江出版社

    我很喜欢这本书。这是一个奥斯维辛幸存者的思考,关于真相,关于极端环境的生存体验,关于道德勇气。与其他奥斯维辛幸存者的作品给我的震撼不同,这是一个少数派的思考带来的震撼,尤其在谈到保持怨恨的意义上。

    埃默里通过自己在奥斯维辛的亲历和观察,认为,在极端情况下,人文知识分子的信念失去了所有的意义,只有宗教信徒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才能淡然面对集中营这种极端情况。这些宗教信仰者和马克思主义信徒能如此,是因为把自己托付给了上帝或未来,相信上帝和战友必定会行使正义。但我宁可选择做那种面对极端情况一无是处的人文知识分子,因为那是属于自己的。这个意义上,哲学美育依然对我有意义,是不是信仰的信仰。

    《独自走向生命尽头》

    [奥地利]让·埃默里

    三辉·鹭江出版社

    奥斯维辛的幸存者埃默里在《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里写有一句话:“能从外部世界观察到的都不值一提”,这句话,应该是作为个体体验而不愿融入“我们”的埃默里那些关于奥斯维辛之后的(我读过的埃默里的这两部)作品和反思的核心要旨,无论是他谈保持怨恨的权利,还是选择自死(自我选择死亡)的权利。

    埃默里对“自死”的思考,完全不同于涂尔干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对自杀的分析。

    《张爱玲小说选》

    张爱玲

    安徽文艺出版社

    生平第一次读张爱玲的小说。张爱玲对小说主人公心理刻画不错,文字用心着力,常有出人意外处。这本小说集中,最好的也是最中国的,是《金锁记》。这篇小说实在是好,比她其他似乎更有名的作品好。不过整体内容及风格不属于我的偏好。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读张爱玲,似乎有些可笑,尤其是在地铁里读。用《倾城之恋》中的那句话来概括,就是“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嗯,我没跟上生命的胡琴。买的这个旧书版本错别字太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