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需要有企业扛起大旗 “工业软件企业,重点并不是在软件本身,而是必须了解工业。”叶朝伟说。而本地企业文谷软件在做的就是扎根于工业的生产控制系统软件(MES),已经衍生出来的数字工厂。 MES就像一个大脑,指挥、监控着车间里所有的设备,以及设备的每一次操作。 拿雅戈尔最新投入运营的个性化定制智能车间来说,单件个性化定制,必然导致每个工位的每个工人手中每一件服装、每一道工序都有区别。因此在车间内的每一个工位前都有一台PAD,用于接收MES自动发送的产品工艺单。根据精准的定制工艺单,工人能够迅速掌握当前的工作内容与要求,迅速反应。同时实现单工位设备运转、工艺、生产数据完整采集。 同时,MES能够匹配哪一件上衣和哪一条裤子是一套,进行精准对接。 要实现这些场景,需要各种设备数据的打通。但每一个产品的生产线上,一般都会有几种品牌、不同功能的设备,设备之间的通讯协议、数据接口不同,甚至有些企业在当时采购设备时为了节省成本就没有安装数据接口。 而文谷所做的就是要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完成设备的互联互通,并利用生产控制系统,让几种设备协同,完成一个标准产品的生产。 “通常大家喜欢称这种系统为MES,但我们应该更高一级,称为‘TSES’,设备不仅要完成操作,还要符合工艺、技术要求。这就要求软件工程师对工业制造的深层次了解。”叶朝伟说。 举个例子,在临安,中国有名的竹笋之乡,从前笋的粗加工——剥壳、撕成笋丝等工作均由人工完成。在人工操作时,为了提高效率且节省力气,工人一般会将笋根部最硬的“老节”先用闸具批量斩去。可在机器操作时,机器需要有一个抓手固定笋体,如果还是按照原来工序,机器手就要抓取一段可用的笋体,造成重复浪费。 如此,在人工阶段多余的部分,到了自动化阶段就成了必要工序。一台简单的设备替代尚且需要工艺改造,那么,当一个车间内的设备统一入网,统一控制的集成改造则将复杂得多。 当越来越多的设备被连接、越来越多的数据被上传,通过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设备的工艺知识将会像“师傅教徒弟”一样被复制传承。文谷未来想打造的数字工厂云平台,就将扮演传道授业的角色,让更多中小企业享受工业软件所带来的福利。 除了比拼成本、质量、制造技术,如今的制造业更加需要快速的供应链响应能力,市场需要什么就要快速调整生产,制造适配的产品。那么,如何使生产新产品的周期大大缩短呢?又需要一种软件——PLM(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位于镇海蛟川的宁波第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就精于此道。 值得一提的是,第元的生命周期管理不是针对消费品,而是适用于工业零部件。这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建立庞大复杂的模型才能实现。这个模型中需要上下游企业的生产出货数据,前段市场的需要变化数据与前期研发设计以及知识产权数据。 可喜的是,尽管这是一个技术难度极高的工程,海归科学家Sean.Lu还是将它变成了可应用可复制的产品,目前已经在东力集团运行,为其生产的减速器提供生命周期管理服务。 由此看来,尽管宁波与青岛、厦门等城市相比,目前的软件业规模还有一定差距,但只要有一批像文谷、第元一样的新企业深耕工业领域,扛起大旗,宁波的软件业就大有机会形成特色,后来居上,成为中国软件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