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帕特里克·贝尔福著 栾力夫译 新思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这本近800页的图书,详尽介绍了奥斯帝国600年间,从崛起到维持到败落的跌宕起伏过程。书中介绍,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框架由宗教、行政和军事三大支柱,如果不是读这本书,我压根不知道,三大支柱中的行政和军事支柱,主要人才都是来自基督教家庭,而非伊斯兰家庭!奥斯曼帝国早期伟大的君王们,把作为战俘的基督教家庭的男性后代作为奴隶,自小改宗,培养他们对苏丹哈里发的忠诚,无论是行政系统的维齐尔,还是苏丹的近卫军,都出自是这样的家庭。即使奥斯曼不再有伟大的统治者时,这套架构下那些能干的维齐尔,依然维护住了奥斯曼最主要的利益。在奥斯曼帝国境内,其实是相对比较宽松的,各种宗教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有些类似罗马。 “永远不要听信女人的建议。”1661年奥斯曼帝国大维齐尔科普鲁律·穆罕穆德临终前留给时年20岁的穆罕穆德四世苏丹四条行事规则第一条,科普鲁律家族几位先后出任大维齐尔,在奥斯曼帝国衰落过程中,以杰出的行政执政能力延缓了帝国的没落。 而奥斯曼帝国最伟大的苏丹哈里发被称为“所罗门第二”的苏莱曼一世,其不朽功业在其死后由盛转衰,就是因为苏莱曼一世受他的斯拉夫宠妃罗克塞拉娜的影响,他杀死了自己两个公认能干并受爱戴的儿子,在奥斯曼帝国兄弟相残传统之外更犯下屠戮子嗣的盲目而残酷的罪行,最后接任苏丹的是“残暴的塞利姆”,而罗克塞拉娜在后宫对奥斯曼帝国的影响,还将在塞利姆苏丹死后延续。 奥斯曼帝国的成就,来自于早年那些伟大的君王的远见卓识,而它的衰落,也与后世君王的固步自封保守自重有关,当奥斯曼的世敌西方在军事技术上取得突破进展时,奥斯曼还抱残守缺,而当年那些伟大的君王,却是学习掌握当时先进技术的王者。 一个国家,如果像奥斯曼帝国那样生活在过去,而不是跟上时代之变,那其结果就明摆着。 4 《上来透口气》 奥威尔著 陈超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是一个关于一个中年胖子遭遇的中年危机,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中年油腻男,尽管主人公博林外形看上去确实似乎像中年油腻男。但他最大的不同,是他只是一个惨淡经营的保险公司推销员,家里有无趣多疑的老婆和两个孩子,生活相当艰辛,而且备受家庭折磨。有一天他忽发奇想,编了一个自认为完美无缺的谎言,怀揣着赌马赢来的十几英镑私房钱,开着自己的破车回到儿时的故乡,想要寻找那个记忆中还没有被工业城市吞噬的田园乡村——尽管记忆中儿时的生活也不美妙,这和我有点像——他想去小时候认为有大鱼的池塘钓一回鱼,在被绝望的现实憋死前“上来透口气”,结果不仅没透口气,却因一切都已改变且更加压抑,加上谎言败露,不仅透不了一口气,反而脖子上的绳索又要被勒紧了。全书到处都有令人捧腹又令人绝望的黑色幽默。 5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 里尔克著 冯至译 雅众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要好好地忍耐/不要沮丧/你想,如果春天要来/大地就使它一点点地完成……” 这是来自里尔克的致青年诗人的第六封信,我在阅读时曾把这封信推荐给一位困扰中的朋友。我是里尔克诗歌的热爱者,从大学时代起直到今天,这位伟大的德语诗人给过我许多慰藉,尽管我读过好几位诗人翻译的里尔克,但在众多里尔克的翻译者中,我最爱冯至,也许是因为最初相遇里尔克就是通过冯至的译笔吧。 “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 不负我爱。里尔克和冯至。 6 《遮蔽的天空》 保罗·鲍尔斯著 阳曦译 读客文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因为我们不知道死亡何时将临,我们才会以为生命是一口永不干涸的井。然而每件事情都只会发生一个特定的次数,一个很少的次数,真的。你还会想起多少次童年那个特定的下午,那个已经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没有它你便无法想象自己人生的下午?” 读完《遮蔽的天空》,我觉得最近自己滥酒,就像波特和姬特夫妇在非洲沙漠中的以无聊无意义为意义的选择。 “它迫使我们直面现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声音,告诉你拒绝责任,拒绝选择的劳苦将带来莫大的自由,哪怕正是那些选择造就了今日的你。”或许,我的内心就活着波特姬特,但我还是无法放下尘世的责任,这是物质主义一代和自小背着重负生活的人之间的差别。 “我们节节败退的抵抗是我们这个时代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出戏剧。”我非常喜欢这一句话。 7 《接班人》,伊斯梅尔·卡达莱著,李玉民译。花城出版社。 卡达莱是记录压迫的伟大作家,我喜欢他的《石头城纪事》《错宴》《谁带回了杜伦迪娜》《亡军将领》等作品。霍查的接班人。接班人之死,在卡达莱笔下充满魔幻主义的恐怖色彩,一如卡达莱的其他小说。正如卫报所评价的,卡达莱“出色再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无名恐惧、流言和指责所笼罩的阿尔巴尼亚。” 8 《为什么读经典》 伊洛塔·卡尔维诺著 黄灿然、李桂蜜译 译林出版社 非常痛苦读完卡尔维诺的《你为什么读经典》。对于第一篇“你为什么读经典”,我每个字都赞同,甚至会推荐我女儿阅读,但是,对于及后诸篇,我是在极度痛苦中不断克服放下之念完成的。因为这本书介绍的作者作品,我绝大多数没读过,甚至许多从没听说过(读奥登《序跋集》也没有这么艰难),我的感觉,就像卡尔维诺在《伽利略的自然之书》中所引《试验者》之文:“若对这媒介一无所知,就不可能明白哪怕一个字。对此一无所知,那就像在黑暗的迷宫里无望地漫游”。 但是,任何坚持都会有收获,就像卡尔维诺在第一篇中叙述的。尽管这本书中介绍的经典大多于我非常陌生遥远,但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图景,以及背景,更明白世界之大之多样性,我们的位置,以及心灵应该有的秩序——“经典帮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我们所到达的位置。”即使没有读过,也为我们保留了某种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