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道远 不过,作为全国首个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市民对保险的获得感并不强,宁波的保险知名度还远未打响,保险作为宁波城市品牌的价值还有待挖掘。 2015年,宁波率全国之先,试水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履约保证保险,锁紧消费者预付卡内资金,预防商家突然跑路后市民预付卡里的钱打了水漂。但试点期间,签约投保的商家仅有几十户。据了解,目前这一保险已暂停运营。 深圳、广州在市场化实践方面,远远超过宁波。深圳在全国率先设立的金融科技专项 从实践经验来看,政府参与的产品推广效果好,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知限于政府福利,而非自我风险管理,难以形成可持续、自发性的消费行为。而完全市场化的产品,在推广初期又难以平衡投入和产出。这一矛盾普遍存在于创新产品试点过程中。 作为全国首个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宁波的保险法人机构少,保险创新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公司,创新研发投入的自驱力依然不足。这些现象的背后,总部机构、政策、人才等问题值得探讨。 一是,保险法人机构能级不足。目前,落地宁波的保险法人机构只有东海航运保险、永诚保险资产管理,以及农村保险互助社等少数几家。受到保监会监管政策限制,宁波截止目前还没有新的保险法人机构获批筹建,且在引进外部保险法人机构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为缓解法人机构不足的问题,宁波积极引导人保集团、国寿集团、太保集团、紫金保险等先后在本地建立总部研发和创新中心,但其服务能力及对本地的辐射能力还有待验证。 二是,人才支持力度不充分。创新需要持续性投入资本和人力,资深的精算人才、两核人才、风险管理人才、IT人才是保险行业内部较突出的稀缺资源。在各个专业化的生态链上又需要跨专业的人才。从人才根植性来说,宁波缺乏高质量高校集聚,更缺乏领先的保险专业,弱化了本地人才输送能力;从人才的反哺能力来说,本土高端人才流出大于流入。据《2017年宁波市人口发展报告》,我市高校毕业生有32.46%选择留在宁波,48.95%流向省内其他城市,还有11.16%选择去省外和国外发展。另外,本市生源重点院校毕业回甬就业创业比例不到一半。2012年,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宁波大学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合作开设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中美合作精算科学与风险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大部分选择留美深造,部分选择留美工作,只有少数会选择回国就业,且主要在一线城市。 三是,政策洼地不明显。宁波是首个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在地方财政政策补助上,出台了一揽子计划,涉及4大类14条举措。如宁波市财政统筹安排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对保险机构的引进设立、重大平台建设等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对在宁波市新设立或从市外新引进的金融(保险)机构法人总部,按不高于其注册资本的4%给予奖励;在创新人才支持政策方面,实施“泛3315计划”,加大保险创新人才引进,对入选人才给予50万元、团队100-500万元资助。此外,宁波还落实国家鼓励保险创新发展的税收政策、优化保险创新的法律和制度体系、落实安家补助、购房补贴、租房补贴等政策,强化人才服务保障。不过,仅以财政政策驱动,很难形成差异化优势。在各具特色的保险生态环境下,机构与人才对地区的选择会更理性化。从实践经验来看,以政策驱动的“引资”“引才”还需要配合市场环境、产业生态、城市服务等多个维度的支撑才能发挥长久、有效的作用。 必由之路 创新之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新一轮城市开放过程中,如何实现保险创新高质量发展,仍需沿途思考沿途实践。 一是,针对保险法人机构能级不足的问题,做好精准培育工作。将培育本土机构作为首要任务,明确东海保险等法人机构的发展路径,做好顶层设计,逐一落实行动计划;落实好各大机构总部研发和创新中心的植根性,强化服务本土的产品开发能力。一方面,继续放大与政府合作的功能效应,打造在全国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的宁波样本;另一方面,深入探索、试验“投保”联动模式等市场化运作方式,补足短板。 二是,针对人才不足问题,做好精准招才工作。建立高校和机构长期互动机制,如建立学科实践基地,要从大一、大二起,就为在校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由浅入深参与保险产品设计等环节,提高人才与机构的粘性;扩大对外合作范围,除瞄准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流高校外,还应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保持双向交流,在保险、精算、信息工程、计算机工程领域,甚至跨专业领域定向招收人才。 三是,针对政策红利问题,要向上争取政策和向下评估政策齐头并进。一方面,在守住监管底线的同时,积极利用综试区平台摸索创新方式,争取政策突破,扩大保险开放。如申请自保、互保等组织形式的落地、吸引外资参股设立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等;另一方面,要及时评估现有政策的落地和执行效果,在实践中调整战略和战术;要拓宽政策服务范围,跳出保险,向保险上下游延伸,吸引各路资本和人才围绕保险做配套服务,扩大市场。 四是,要及时总结、梳理宁波经验,做好系统化营销宣传,扩大宁波保险城市品牌影响力。如通过创建“保险社区”“保险小镇”等模式,逐步提升保险对市民的获得感,让保险成为宁波城市的服务品牌;即将在今年底前开馆的中国保险博物馆,可以从文化角度厘清保险发展脉络,提炼保险精神,成为全国保险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