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文燕 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助理研究员 管如镜 自2016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宁波成为我国首个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以来,我市的保险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从全域旅游险、城市道路桥梁险、突发性地质灾害险等重大保险创新项目通过评审,到全国首个保险科技产业园开园,首创的商标专用权保险正式实施……一系列的保险创新,在公共安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大胆试验 这些年,保险产品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2000年初,很多单位会放置这样一块牌子:拒绝推销产品(含保险)。当时的保险销售可以说是保险推销,传统保险业务的操作模式是先有产品与服务,再去吸引客户。众多保险公司各有各的产品,做产品的人不管市场需求和痛点,不少保险产品得不到市民认可。一保险公司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说,以前讲以客户为中心,更多是一句口号。 近年来,宁波保险业的最大变化,就是从为产品找客户向为客户找产品和服务的方向发展,逐渐设计出真正符合政府、社会、市民需要的保险产品。 真正保障民生的创新产品逐步落地推行。面世3年的巨灾保险累计向16万户居民家庭支付台风救助赔款9500多万元,数以万计的受灾群众得到救助;城镇老旧危房综合保险已实现全大市覆盖,50%以上农村老旧危房实现综合保险覆盖;全国首创的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快速发展,2016年至2017年合计帮助小微企业、“三农”和城乡创业者获得贷款63.47亿元。 保险与产业发生了更紧密的赋能关系。宁波民营经济发达,中小微企业众多,由于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融资难和风险保障不足问题并存。2009年,宁波推出“城乡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帮助小额借贷人以“无抵押、无保证”的方式从银行获得贷款,最高支持贷款金额可达300万元;2016年,宁波推出政策性小微企业财产保险试点,当年9月的台风“莫兰蒂”袭击中,这一创新险种发挥了显著作用,70余家受灾企业在灾后3天内就获得了保险赔偿。到目前为止,该项目已先后提供风险保障11.24亿元,支付赔款271.8万元;重大装备首台套保险实现零的突破;开展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试点;全国首创的建设工程综合险累计帮助1048家建筑企业释放各类保证金62亿元,为企业减负约3亿元。 “科转保”是宁波在全国首创的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今年,“升级版”产品研发责任险新增了研发环节中人员的安全保障。这一保险的落地,让企业有了从研发到售后的全链条安全保障,让企业和研发技术人员免除后顾之忧。截至目前,全市保险机构累计为近1600家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近3000亿元创新风险保障金,涵盖5174件发明专利。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宁波全市累计引进保险资金超过500亿元,涵盖旧城改造、海绵城市建设、支农支小、企业股权投资等多个项目,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源头活水。 通过保险创新产品,强化了政府治理的服务功能。相比于深圳、广州的市场化驱动模式,宁波在“政保”合作方面,已经培育了丰厚的土壤。在2017年的37项产品创新业务中,有一半以上项目为政府推动或有财政支持。项目大多贯彻国家政策导向或切实关系民生问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如新型安责险项目、农村建筑工匠保险、农村住房综合保险、司法援助保险、镇海区重特大疾病保障工程等。这些项目因为有政府财政支持,推进比较容易,反响也更为热烈。 从林林总总的保险产品背后,能看到的是保险服务从单一的产品营销向全产业链集成服务转换。 保险+服务+科技的模式,走出了宁波保险的独特性,形成“全域保险”的格局。宁波电梯安全综合保险,采用保险+服务模式,通过视频监督的方式,让维保人员该做的事情做到位。目前,此项制度已覆盖鄞州区(含原江东区)、海曙区和江北区,约1707部电梯参保。从2年试点情况来看,每台电梯维保时间增加了71%左右,维保计划完成率达100%,电梯平均故障率下降36%。 保险和科技的融合抢抓了数字经济的趋势红利。如今,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可视化等前沿技术已全面渗入保险领域,提升了服务效率。目前已有23家保险科技公司、保险共性技术实验室、保险互联网第三方服务企业等机构落地宁波;复星集团、海尔集团与我市金控公司合作,分别设立10亿元和20亿元的保险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中国保险协会在宁波设立了互联网保险第三方联盟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