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宁波博物馆“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命观临展。 |
 |
王升大博物馆馆长王贤定演示“王升大”的起源。 |
宁波博物馆 将宁波与世界连起来 与天一阁主要靠数字化、文创等吸引游客有些许不同,宁波博物馆主要靠优质的展览、鲜活的互动,把公众“邀”过来。 今年十一国庆假期期间,参观宁波博物馆的人数创下了历史新高:10万。游客数量同比增长了41%。 为什么宁波博物馆吸引了这么多游客?这与近期“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命观”临展不无关系。记者在十一国庆假期期间和从上海赶来的好友参观了该展,发现古埃及展厅人气颇旺。 在这场展览的背后,是宁波博物馆工作者们的匠心和理念。“我们的理念,一是‘大资源观’,二是‘市民博物馆’。也就是让来自中国乃至世界的展品‘为我所用’,让宁波市民不出家门便能看到全球的代表性文物。”宁波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这“市民博物馆”的基调,早在10年前开馆时,便定了下来。当时的博物馆建筑设计有许多套方案,最终在市民的票选下,投出了这套特别的风格:宁波旧城改造中砖瓦陶片筑成的“瓦爿墙”,本身就是历史的沉淀,设想数年后布满青苔的黛瓦,诚如斯言,“建筑就是博物馆重要的展品”。 要想让博物馆“活起来”,“展览”是重要的窗口。宁波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认为,这十年来,馆里的“展”,也越来越从“供给型”向“需求型”转变:以前是我们有什么展品,就出相应的展览;现在则是根据公众对展览的需求,通过对接资源,尽量把好的展览引进给他们。 “说实话,明州城的市域范围到唐代才基本形成,所以宁波本地的文物资源,相对于苏杭等其他历史名城而言要少一些。常年展的展品,并不是宁波博物馆的强项,但我们能在每年15~20个的临时展上下功夫:引进国内外大展、整合本地特色器物和人物故事展览、面向未成年人开展……将宁波与世界连起来。”宁波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优质的展览,也要通过鲜活的互动,把公众“邀”过来。平日里,宁波博物馆已有了一个多达600人的志愿者团队,这些经过培训的“史宅”和爱好者,会每周定时提供免费讲解。上周起,“宁博”+“地铁”的跨界融合,也衍生出了香包、彩绣DIY等活动,更不必说每周都有的、面向青少年的DIY活动了。 在公众参与方面,宁波博物馆已走在全国前列,正向国内顶尖典范靠拢。 “博物馆的设定和城市的属性息息相关。苏州和广州作为旅游城市,连带着博物馆也有着较高的客流。但我们不一定要成为像他们一样的‘网红’,只要一点一滴做好自己的事,挖掘并传承本土文化,也会慢慢得到大家的认可。”时间,将是最好的证明。 “王升大” 亲近乡情的“老底子”印记 而民间博物馆想要吸引来大量游客,却很难。以王升大博物馆为例,纵使举办大中型活动,一日之内能给博物馆带来最多五百人的客流,且吸引来的都是周边的“回头客”。 百年前,以鸬鹚捕鱼为生的王兴儒在凤岙市开起了“王兴记”米店。王兴儒叮嘱伙计,舀起满满一升米后,务必要多留一角,让利于穷困的百姓。不久后,“升大米足,老少无欺”的美名便在村人中传开,这就是宁波老字号“王升大”的由来。 现在,这个老字号,及其背后“老底子”的印记,都有了安放的载体。2009年,“王升大”的第四代传人、宁波陆宝食品有限公司掌门人王贤定着手成立了“王升大博物馆”:这样既能增加老字号的知名度,又能为客人搭建一个了解先辈诚信经营历程的平台。 说到“运营模式”,王贤定表示“一开始没有想这么多。”他认为,博物馆最大的功能在于传播精神上的价值。在目睹了现在部分年轻人存在浪费粮食的现象后,经历过农耕劳作年代的王贤定深感痛惜,希望能通过博物馆去感化人心,让人们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为了走进人心,王贤定每年都少不了组织活动,光是“米食节”就办了八年。一开始,米食节只是吸引人们来做年糕、包粽子;慢慢地,七月灰汁团,八月月饼,九月重阳糕……每一个月,参加社会实践的少年、周边的学生、乡里的老人、假日的游客都有了来“王升大”动手做传统点心的理由。 不仅如此,王贤定还有其他的主意。去年,周围孩子们可以将家里闲置的书拿来换米,三本书换一斤米。孩子们可以将换来的米磨粉后,亲手做成年糕带给父母。后来,这些用米换来的书堆满了半个房间,王贤定便让人们选走自己喜欢的书,是谓“共享书柜”,这也进一步传播了“王升大博物馆”的名声。 在高德地图的宁波“全城超人气博物馆排行榜”中,王升大博物馆名列第八,在民间博物馆里位列第二。 不过,王贤定也坦言,举办一场活动得耗费大量的物力和人力,若想扩大规模、扩张活动,着实会有些“吃不消”。宁波还有数十家与其类似的民间博物馆,它们除了领到一次性的财政补贴外,全靠自己来投入和维护。 “有一次,一位有自闭症的小学生来这里参加社会实践。动手做年糕时,他做得很认真,被老师表扬后,孩子一下就哭了,因为他觉得这是他第一次受到老师的肯定。第二周,这位孩子又带着父母来了一趟,做了很多年糕团,让他非常有获得感。医生说这对他的康复有好处。这也是我们博物馆能帮到别人的地方。”王贤定说。 服装、非遗、粮食……每一个民间博物馆的背后,都是一段乡情、民俗和文化。王贤定认为,要想让这些博物馆走出馆门,既可以通过行业协会与其他同行“抱团合作”,还可以考虑通过旅游机构拓展知名度。 国家博物馆网站外文版主编王碧蓉曾在一次讲座中说道:“博物馆是文明社会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连接着公众的文化需求,也成了当代社会中公众的文化依赖。”有人说,宁波的博物馆数量多,但知名度少;有人说,宁波的博物馆藏品一般,比不得北广苏杭的万众瞩目。的确,宁波的博物馆遍地开花,却都不是全国知名的“网红”。但博物馆一定要成为像故宫一样的“网红”吗?它们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自己的特长向公众招手欢迎,连接着越来越多人的文化生活,这便是对“文教”最好的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