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问题,你有必要搞清楚 相互保推出后的火爆程度,让人始料未及。原因在于其本质上击中了一个未被满足的强需求点。 宁波一位从事外贸业务的范小姐也成为这一大病互助计划的一员,她的理由是:重疾保险正是她的需求所在,而且互联网渠道保险投保方便,没有大量保险营销员,销售成本较低,几百元就能有30万元的重疾保障额度,到时,如果觉得不合适了,还能退出。进退自如,为什么不试试呢? 相互保上线之后,不少人拿“相互保”和商业重疾险去对标。看起来更便宜的相互保是否能够替代现有的重疾险呢? 在大家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成为“大病互助计划”的一员前,很有必要把相互保搞搞清楚。 1 相互保保费便宜吗? 相互保什么时候扣保费?保费到底是多少?这是很多加入相互保以及即将加入相互保的人很关心的问题。 根据支付宝相互保的规则,每个人加入后都有90天的等待期,等待期内即便生病也不会赔偿。 也就是说从2018年10月16日相互保正式上线,所有人都有一段90天的等待期,直到2019年1月14日支付宝才会开始受理赔付,那么这段时间内就不会产生任何费用,也就不会扣大家的钱了。 等加入的大部分人都过了等待期后,相互保产品才算正式运行。有人会认为,随着加入人数的增加,给人的感觉是分摊的费用降低,但是忽略的是,人数增加带来患病人数的同比增长。 具体要缴纳多少保费? 根据信美相互保副总经理、总精算师曾卓测算,大概5万人每期会有1人理赔,那么以1000万人每期来说,就是200人,赔付金额最高是6000万元,加上10%的管理费用600万元,也就是说1000万人平摊6600万元,每人每期扣款为6.6元。 但是每月有两个公示期,因此每人每月大概是13元多。 针对上述说法,另有精算师给出了不同的测算结果:按照40岁以下平均每年重疾率为0.21%,40岁以上平均每年重疾率为0.45%,其中75%支付宝用户为40岁以下来计算。 那么每人每年赔付金额为330000×75%×0.21%+110000×25%×0.45%=643.5元。 也就是说,相互保每人每月要扣53元多,是上面测算数值的4倍。 如果相互保最终的保费每人每年要600多元,那么与传统的消费型重疾险相比,还有优势吗? 记者找到了一款互联网上销售的消费型重疾险,同样是30万元的重疾保额,涵盖100种重疾,36周岁女性的保费在700元左右。 与此相比,相互保的光芒一下就骤减了,不过,相互保的保费到底如何?现在还不好说。 2 相互保并非人人都能保 传统保险公司都有很严格的健康告知甚至体检制度,是不是相互保就没有了? 当然不是,在加入成为“大病互助计划”一员前,你需要填写一份“健康告知确认”。健康告知与传统重疾险投保前的健康说明并不两样,如“被保险人近两年连续服药超过30天或连续住院超过15天”“被保险人向任何保险公司提交过单次赔付金额2万元及以上的疾病保险理赔申请”等情况均属于“不符合条件”,不能加入相互保。 我国肝炎病毒携带者超过一亿,相互保的条款里一样注明肝炎病毒携带者不能被保。 所以,一定要看清楚了。如果你忽视了这一健康告知,带病投保了,到时候,保险公司有的是办法来拒赔。 3 年龄小的投保不划算 相互保将投保人分成两大类,同样的保费,0~39岁人群,保额在30万元,40岁~59岁人群,保额为10万元。 这一点上也是可以理解,40岁~59岁人群的患病率肯定要比0~39岁的高,而保费费率跟出险率息息相关,支出同样的保费,40岁~59岁人群的保额自然要低。 我们要比较的是被划为同一大类的人群,缴纳同样的保费,是否合理? 以0到39岁这一档人群为例,由于不同年龄人群的出险率不同,去买传统重疾险,针对不同年龄会有不同费率。 记者拿网上一款一年期的重疾险进行了测算: 一个6周岁的女孩子,投保一款涵盖100种重疾、保额在30万元的一年期重疾险,保费是159元。 一个36周岁的女性,同样保障,保费是769元。 一个39周岁的男性,同样保障,保费是798元。 可以看出,同样的保障,不同年龄的人,保费是不同的。 但是,根据相互保的约定,被保险人一旦罹患约定疾病,由所有加入相互保的成员共同分摊所需支付的保障金及由此产生的管理费。 我们可以得出,投保相互保,年龄小的肯定没有年龄大的人划算,这是毋庸置疑的。 年轻人不划算,交费的人越来越少;年纪大的人越来越多,发病率越来越高,每年交的钱也越来越贵。如果逆选择严重,年轻人越来越少,保费越来越高,相互保的持续性有多久,是个疑问。 此外,保险的本质是用现在确定的一笔资金,给未来不确定的风险做准备。在这一点上,相互保明显做不到。相互保不知道未来要交多少钱,因为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生病。在这种模式下,从开始给自己买保险,慢慢变成了每个月定期两次给别人付医药费,这种心态上的差距会不会让人想离开这个计划? 4 相互保并不能代替重疾险 相互保可以代替重疾险吗?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相互保保障额度还不够高。39岁以下保障额度为30万元,40岁到59岁保障额度为10万元。在现实中,重大疾病的患者和家庭所需要的医疗成本远远高于这一数额。 另一方面,相互保保障期限不够长。相互保会在60岁后自动退出,而重大疾病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递增而不断升高。 因此,相互保更多是作为一种基础性和补充型的产品,惠及更多缺乏商业健康保障的群体。消费者仍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购买合适的商业保险。 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所说,相互保更多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整个保险行业教育用户,提升大众健康保障意识,扩大行业发展空间。他表示,仅有相互保远远不够,还需配置期限较长、保额较高的重疾险。 然而,作为中国市场上首个商业化的互助性保险产品,究竟这种创新运营模式的保险产品能走多远? 业内认为,“相互保”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能否产生很好的效果,将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指出,“相互保”的低门槛确实能为部分人解决基础保障需求,如果它后续做得很好,对解决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贡献,那将为中国保险发展开创一条新的出路。
|